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构建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重要的途径。为此,本人谈几点体会:
一.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若做不到以上这点,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二.开展切实有效的课堂对话
新课程倡导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以课文为对象,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的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做足功夫。
在上《白色方糖》中,我先是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你来做一下放这个动作。”让学生在做中比较出“投”和“放”这两个词的区别,品味出一个“放”字的微妙之处在于这“放”字包含着太多的东西,比如细心、关爱、尊重等。由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细小的动作让这个老人如此感动”引领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这个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然后我话锋一转:“你为你的亲人泡过咖啡吗?也许会成为别人温馨的回忆,记住哦要放!”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淀到他的内心里了。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似是漫不经心实是别有用心地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叩问学生心灵,学生受感染被熏陶并自主地走向精神成长而这过程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我追求对话深度从而实现有效对话进而很好地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统构。
三.促使动态课堂的生成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它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碰撞中滋生出来的。让师生焕发着学习的智慧,使课堂更赋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能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如一位老师教《骆驼寻宝记》,当教学流程到骆驼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找到了绿洲之宝时,突然一位同学说他有了新发现:骆驼要想寻到绿洲这个宝,如果没有咬定目标不放松这个毅力,是不能得到的,所以这毅力也是宝。是啊,让我怦然心动,执教者便因势利导,来了个深挖洞,问学生:还有没有宝?大家再找。果然,学生思想飞扬,创意出来了:脚踏实地的作风,风雨之后必有彩虹的信念,热爱家乡的感情,昂扬向上的斗志,保持清醒的头脑,奉献青春的情怀,扬荣弃耻的风尚,志存高远的胸怀……是的,同学们找到了骆驼精神。主题探究,是学生收获自我发现的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厚重积累,语文素养的逐渐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一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点燃了学生智慧和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内涵,也让课堂教学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邱碧雯,教师,现居广东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