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于小说的主人公安娜为了获取女性解放,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解读小说的另一名主要人物莫莉,同样为了女性的解放,付出了很多。她们从散乱到完整,从羁绊到自由的人生坎坷经历,展现了现代女性渴望追求个人理想,并愿意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小说家的女性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对女性自由思想的思考,给在现代生活中挣扎的女性提供了很多精神食粮,也为那些追求个人自由的女性指明了方向。让许许多多追求个人完整、个人自由的女性们反思。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 女性反思
一.引言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日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小说因其对女性独立意识及不屈服于困境的率真描写而成为一本各国女性非常喜欢的一本必读书。作家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对女性自由思想的思考,对当代的女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部作品:
这是一部“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作品的多彩折射出安娜迷乱失重的灵魂。多丽丝·莱辛通过作品图解了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作品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故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作家却人为地把它分成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最后两部分之间出现构成书名的金色笔记。一部《自由女性》,加上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和一本金色笔记,作品的布局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乱”(chaos)。这是一个关键词。作家是想用艺术的“乱”来象征外部世界的乱,由此而导致人的精神的乱。因为五十年代的世界是一个很不安宁、很不和谐的世界:广岛原子弹的蘑菇云刚刚散去,朝鲜战场又冒起了熊熊战火。美国、英国、苏联都忙于扩军备战;人们似乎嫌原子弹杀人太少,不过瘾,威力比之更大的氢弹加紧试验。在美国,麦卡锡主义搞得人心惶惶。一九五三年三月六日,斯大林死,赫鲁晓夫上台,召开了苏共二十大,通过了秘密报告。英国共产党开始分化,解体…小说中的黑、红、黄、蓝,象征着多人种、多主义的整个世界。虽然我们不能机械地说黑色对应殖民主义,红色对应共产主义,黄色对应资本主义等等,但作者显然模模糊糊暗示了这个意思。一方面,女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给当时的女性重新带来了非常鲜明的失落感;另一方面,一批女性作家也开始在这种压抑的文化氛围中密切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并希望用自己的笔唤起女性的自觉与独立的意识。多丽丝·莱辛就是这些作家其中的一个。
二.对“自由女性”形象的反思
安娜·弗里曼·吴尔夫是位女作家,她的名字中的“弗里曼”(Freeman)意思是“自由人”。象征主人公一心想要做自由人。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想摆脱婚姻的羁绊,独自一人赡养孩子,可是却无法摆脱男人的纠缠。莫莉作为安娜的朋友同样都是单亲家长,都有各自的工作(安娜是作家,莫莉是演员),她们每每在莫莉的厨房会面,探讨各自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她们一直不懈地努力,不愿盲从,也不肯随遇而安。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女性要是摆脱这种羁绊最先决的条件就是经济上要独立。经济上如果对男性存在着依赖性,女性的独立也就无从谈起。在《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安娜和莫莉都是离异的单亲母亲。她们都有着独立的经济基础,在没有前夫经济支援的情况下单独抚养着自己的子女。安娜靠她的畅销书《战争的边缘》的版税跟她的女儿简纳特过着安逸的生活。她的好友莫莉是一家剧院的演员,常扮演一些喜剧演员的角色,也有着独立的经济收入。由于经济上不用再依附她们的丈夫,当“自由女性”发现她们跟丈夫之间已经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时,她们就毅然离开她们的丈夫,独自过着自由的生活。这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示范。虽然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各不相同,很多国家的女性也获得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是还有很多国家不尽如意。所以作家在两位主人公身上,所释放出来的追求个人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勇气和魄力,毫不掩饰地给世界各国的女性朋友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这种鼓励,会让女性为了自己的自由、幸福奋不顾身。对于那些在“围城”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徘徊在是要自由还是要束缚的女性,看到安娜和莫莉的人生记录,无疑与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样的鼓舞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女性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对“不自由的女性”形象的反思
然而透过表面现象我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到,以“自由女性”标榜的主人公安娜和莫莉,在生存的实际状况中处处遇到尴尬。她们一直不停地追求着自己生活的理想,但这种理想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际境遇发生了强有力的碰撞。由此反映出他们两个实际上生活在满是束缚的世界当中。她们不自由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政治理想的破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安娜,她对于自己的人生,生存状况,对于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更多的思考。以前她的唯一希望是斯大林主义视为人类的最终自由。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政治理想在安娜的现实生活中开始破灭。自己多年为之奋斗的结果是,在这种理想中悄声匿迹。政治理想的消失殆尽让安娜变得很消沉,挫败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以“自由女性”而著称的安娜的身份遭遇到了周围所有人的敬而远之。对于安娜来说,通往自由之路的最大的障碍,则来自于异性对她的压迫。安娜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前夫麦克斯和她有婚姻,却没有起码的感情基础,婚后不久,便和麦克斯分道扬镳,回到自由身的状态。离婚后的安娜,时常会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和不同的异性发生肉体关系。直到迈克尔出现,安娜才真正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并因此陷入迷失自我的爱情中。也正是这段长达五年的感情让安娜承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事实证明,安娜想要的那种男女爱情自由的需求是多么的脆弱,无论如何努力,在这个男权占主要的社会里,安娜只能处于“弱者”的地位。在这个有等级秩序的社会中,“女性自由”在男性眼里本就是荒谬的无稽之谈。“自由女性”的放纵情感为这些男性对女性的不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他们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事方式,不断排挤他们的对立体,以此来确保自己的中心地位。怀着对自由思想无限热爱和憧憬的安娜,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安娜把共产主义信仰看作是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和支柱,她怀着满腔的热忱准备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始为全人类的未来着想,和男性一起为人类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着。但是现实总是让她无法梦想成真,在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安娜不断地受到打击,不断地带来疑惑和失望。在经受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安娜的热情逐渐被消耗了,想通过政治来获得自由的梦想最终也破灭了。
四.对“自我救赎的女性”形象的反思
安娜和莫莉崇尚自由,但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她们得到更多的却是事与愿违。作为作家的安娜,由于患上了写作障碍症,再也写不出有意义的作品。作为追求性解放的“自由女性”,她们无法从她们所深爱的男人那里获得真正的爱和安全感。正如那本金色笔记本一样把那些分裂的矛盾的事物整合在一起。对于作品中安娜和莫莉所做出的努力,作家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给故事的主人公提供一线希望之光,为她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在经历了失败的痛苦之后,安娜和莫莉没有自暴自弃,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自由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在思想上独立、政治上孜孜求索,不肯盲从,这些都使得她们与传统女性非常的不同。男友迈克尔离开安娜之后,一向以人格独立为荣的女强人顿时感到自己在情感上失败,再加上政治理想的破灭以及对自己写作意图的质疑,更使这位一蹶不振的女性感到焦虑不安,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在美国作家索尔·格林的帮助之下,安娜即将崩溃的内心世界得到重新整合。在作品的结束部分,安娜将象征破碎无序的现实生活的红黄蓝黑四本笔记统一成一本新的金色笔记,这象征着她的内心世界从破碎走向整合,最后战胜了写作障碍症,最终走出女性生存的困境。两位主人公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他们为对方写下了下一部小说的第一句话,索尔为安娜写道:“两个女人单独待在伦敦的住宅里。”这实际也是小说中自由女性这一部分的开头,至此文章结构也实现了统一。安娜和索尔从此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在作品的末尾,我们得知安娜要到心理咨询机构给病人做一些心理咨询。她自己也走出封闭的自我,进入生活,并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莫莉结束了长期的独身生活,正准备与一个犹太人结婚。“自由女性”将融入英国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当中。接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完美,对个人的生存来说,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心路历程,是新生活的开始。安娜和索尔经历了由互相敌视、互相对立到后来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她们逐渐意识到两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绝对自由的女性是不存在的。要改变整个时代,就需要男性跟女性之间的齐心协力和相互帮助。
五.解读后的反思
作品的主人公安娜感觉到了自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仍然有可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现实中寻找出一个完整的自我。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使社会产生些细微的变化。在经历了一番精神上的痛苦挣扎之后,安娜的个人主义不再是自视清高。她的主体追求,也不再是盲目地去追求政治生命的充盈。她最终深刻地意识到女性不应该以模仿男性、压倒男性来解放自身来获得自由,而是应该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共同寻找生存的意义,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进步。
安娜既是小说的作者,又是小说中自我塑造的一个主体。同时又塑造了另外一个与安娜相似的主体莫莉,两个主体之间的互相包容表明了作家尝试着创造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的意图。安娜和莫莉这两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也可以看作是现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与支离破碎的生活抗争,努力实现自我救赎。从支离破碎到浑然一体,从羁绊到自由,主人公的坎坷人生经历,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这也是作家一直关心的问题——现代社会表面上给了妇女自由和平等,但是却没能让妇女真正享受这权利,妇女的才能和本性仍受到不公正的、粗暴的对待。
其实在现代世界各国女性中,像小说中主人公安娜和莫莉这样的典型女性非常多,他们一边挣扎在生存的前线,一边还要为自己的自由和梦想不停地努力。所以身为女性,从作品中我们懂得。
努力培养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今天,女性文学能够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术界能够初步形成女性文学研究的氛围,离不开这些学人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在当今社会物欲膨胀、追名逐利成风的背景下,他们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佩。另一方面,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被性别激情所左右而不无褊狭,似乎社会的很多领域有女性涉足。毋庸讳言,这些现象所透露出的性别之间的平等交流,善意的碰撞,相互间的修正、互补,才能更好地促进女性事业健康发展,从事学术研究的女性更应当具有宽广的胸怀,复合的视角和踏实的心态。在继往开来的时刻,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肯定成绩,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同时也还要勇于自省。如此,方能更好地把握前行的方向,推进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G.狄茨.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谈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2,(1).
2、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莘[J].外国文学研究,1981,(3).
3、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贺桂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J].文艺研究,2003(6).
信雅玲,女,辽宁北方工业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