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75

[ 马良俊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好肢体语言

◇ 马良俊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这种枯燥、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使学生厌烦,效果不好。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要想语文课堂富有感染力,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有形象的肢体语言,这样就能有效地搞活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肢体语言 运用
  
   肢体语言的使用简便快捷、灵活自由,便于传情达意,交流信息。它以灵活多变的表情、动作、体姿直接付诸于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善用肢体语言,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善用肢体语言,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善用肢体语言,就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光明和希望;善用肢体语言,就能让学生拥有无限的激情和力量。
   那么如何去做,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小尝试:
   一.肢体语言之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如果能恰当利用眼神来教学,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的学生聪明、早熟,课堂中的他们,很会察言观色,于是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他们答对了一个问题时,一个赞许的眼神就会给他们莫大的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时,停止讲课或放慢讲课节奏,用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看,做出生气的样子,他们就明白该怎样做了。当他们不会回答问题时,要给他们鼓励的微笑,让他们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当他们遇到难题时,我故意装出满脸狐疑的样子,来引发他们自己先去探索,而不是等着我们说答案。
   二.肢体语言之手势
   看过很多著名的演讲家演讲,只要是关于情感教育的,我都会潸然泪下。他们的演讲确实很有激情,很有煽动力。演讲家们除了讲话的语言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还特别重视手势在演讲中的应用,而且它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也能恰当、充分地利用手势来讲课,我想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中,许多老师或多或少都会使用手势,我们能看到这一点。但恰到好处的手势,犹如音乐厅指挥的指挥家,它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激情,演奏起一堂完美的语文课,而不是仅仅做个姿势。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去朗诵诗词、散文,而学生们只会一个腔调,一口气的读下去,那些在语言文字中的美好意蕴,索然寡味、意境全无。但我们语文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手势来引导、来控制他们的节奏,会起到不同凡响的效果。也许我们的教学经历有限,手势可能有些拙劣,但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相信我们的手势在教学中一定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指挥棒。
   三.肢体语言之“表演”
   一般的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相声、魔术等也划入表演艺术。而我说的表演是狭义上的,是把人物的各种表情、动作融合于语文教学的一种普通的表演艺术。
   这种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模仿,加上一些俏皮的表情,再融合铿锵、抑扬的语言,让学生开心、积极投入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这就是成功。
   大家知道学生喜欢看电视剧,看电影。是什么魔力让他们乐此不疲,就是因为这些影视有生动、形象的表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表演来感染学生。比如朗诵诗词,我们可以踩着古典音乐,加上动作、表情,儒雅地诵读;阅读散文,我们可以播放轻音乐,饶有趣味地深情地朗读;戏剧的教学,我们不仅可以自己表演,还可以与学生共同演出。这些方法,既能使语文教学由过去平淡的分析讲解式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立体感的表演式;又能使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活跃、积极参与的快乐课堂。这种“表演”,既能让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又能映射出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感染力。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只有适当使用肢体语言,才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只有适当使用肢体语言,才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只有适当使用肢体语言,才能使沉闷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才会透出一缕阳光。
  
   马良俊,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好肢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