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58

[ 黄念然 文选 ]   

理论真实的品格与文学理论教学

◇ 黄念然

   内容摘要:《文学理论》是高校中文本科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文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文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就文学理论目前教学现状及效果看,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想提高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深刻认识理论真实的品格何在这个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文学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文学理论》 核心问题 教学探索
  
   《文学理论》作为高校中文本科专业必修课,在专业与学科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拓展中文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提高其理论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教学现状及效果看,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文学理论界的专家与常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文艺理论课程教师提出不少有益的见解,也有部分切中肯綮者。但我以为,要想提高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深刻认识理论真实的品格何在这个核心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文学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收事半功倍之效。
   理论真实的首要品格是对现实的洞察力。对理论真实性的这一理解对于人文科学特别是文学理论而言尤其重要。文学理论来自于文学实践,文学理论的创新首先要求对文艺实践中的新动向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以往对“理论”的界定上,人们常常把理论视为规律的集合或系列,或者主张理论是对规律的解释,即理论是通过印认那些能够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来解释事物的联系何以存在,在实际运用中,则往往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或者两者的结合,并通过“分离”、“提取”、“归并”、“理想化”等基本的简化途径达到之。但是这种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也许有用的理论理念,在人文科学中却常常遭遇到一个难题,即人文科学中的理论表述由于同人类感性认识的密切联系,常常难以像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理论那样能够被证伪或被证实,那些满足“应然”而不是“实然”的理论推理,或者满足于价值正当性而相对缺少经验实存性要求的理论形态在文学理论领域中往往是一个常态存在。因为文学理论往往要提出一些有助于把文明的价值观念传给下一代的理论假说和推测,肩负有“文化参与的职能”。要解决这一困境,就必须思考文学理论的真实性到底为何的问题。我以为,对于文学理论而言,其理论真实的首要品格就在于文学理论必须具有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在文学理论中表现为要始终正视文艺现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抓住文艺的现实问题或时代问题。当前文学理论逐渐丧失其应有的阐释能力,很大原因就在于这种现实洞察力的缺失。这里所说的现实,既指的是要面对当代复杂多变的创作实践,也指要面对当今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思潮;既指文学理论要面对时下文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也指文学理论要面对文学为什么,人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是什么等普遍有效性问题。比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市场和文化工业的突然“崛起”、大众文化的蔓延,这些新的文化景观就对人文学者提出了急需回答的问题,特别是对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知识传授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比较多地集中于文学艺术作品的文本解读、文学艺术生产的精神-观念属性,以及艺术家的个体才能与创造力方面,而不太注重其物质的、机构的、技术的维度。由于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包括商业化因素、功利化因素等)的出现与兴盛,与电子或数字媒介相匹配的阅读与写作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方式的理解。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洞察力,那么,业已建立起来的体系化的文学理论模式面对的将是文学历史而非文学现实;这种体系化的理论模式将封闭在学院高墙里,无法与社会现实形成有效的对接。而在当下文学理论教学中,令人遗憾的就是这种轻视乃至漠视生动、丰富的文艺实践的倾向大量存在,教学者往往不愿、不屑于关注当前文艺实践中涌现出的大量的新现象,对于当代文艺发展的新经验、新问题缺乏前瞻意识,甚或执囿于学科研究的“纯粹性”而回避乃至抗拒文艺发展前沿动态。当新的文艺现象与既有理论框架不适时,文艺理论的传授者们或者削足适履地将新文艺现象硬塞进某种理论框架,或者抱怨新的文艺作品缺少品位或创作方式不合“规范”,正是对现实的洞察力的缺失造成了当下文学理论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抗拒。
   理论真实的品格来自于其自我批判性。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活动。真正的理论从不迷信经验和权威,而是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决定着精神活动本身的成熟与发展。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先进行自我批判,亦即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理论调整,在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现和克服错误观点,找出不太完善的思想并加以补充,自觉地运用自我批判功能来对待或抛弃过时的结论,为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提升创造条件。就文学理论而言,要想获得理论的真实品格,就必须通过对时代的自觉把握,充分认清文学理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状况,进一步明确文学理论的地位、作用和使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自我超越,使文学理论的价值立场更为合理,由此增强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方向感,增强文艺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为文学理论更合理地生存和发展提出更优的方案。当前文学理论教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学理论自我批判能力的缺失。比如,文学理论是否能或是否应该指导文学创作,这一问题在不少教学者那里,是一个无须证明或回答的问题。而在实际上的教学中,这一问题常常遭遇学生的诘难,因为在学生们看来,现在的文学理论常常不仅不能指导文学创作,反而成为空洞的理论教条。尽管教学者援引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去印证这一理论或规律,但面对新的文艺现象时,却常常发现这一理论并不具有普适性。其原因就在于理论传授者们只看到理论的确对于创作实践具有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更为直接的影响力,但又缺少对文学理论之功能与作用的自我批判能力,即认识不到文学理论不可能对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因果式的理论指导。正是对理论普适性的过度迷恋和对理论价值的自我批判性的缺失,使得文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常常陷入窘境。再如,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学者们往往采用的是一种“观念先行”的教学模式。这种“观念先行”模式突出体现在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上,即首先确定编写理念(比如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为指导),然后确立教材编写结构框架(如建立文学本质论、文学文本论、文学形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论等教材框架结构),通过分章分节完成对知识系统的条块分割,最后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完成教材的编写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这种“观念先行”的教材编写模式也被直接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文学理论的讲授者们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一开始就灌输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有时甚至是教条化了的理论,其结果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缺乏。这种缺乏教与学的对话、师与生的对话,问与答的对话的教学活动,从表征看是由于文学理论教学中“观念先行”教学模式的结果,从深层原因看,则是教学者迷信能够完整穷尽文学的本质或规律的所谓元理论,缺乏对文学理论体系与基本结构的自我批判能力所致。这种理论自我批判能力的缺失又导致了文学理论教学中另一种困境的出现,即教学者们在实际教学中只能“照着讲”,而不能“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支离破碎地引用经典中的只言片语,以为这就能增加说服力,实际根本没有深入问题的本身,或抵达问题的本质。“接着讲”则是寻求对原典客观诠释的突破以及理论形态的创造自新,它是建立在客观诠释基础上的主观的创造性的诠释,是“继往”基础上的“开来”,只有神会于理论的精髓,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文学理论而言,这种“接着讲”就是要不断以自己提出的文艺新问题或新的文艺提问方式,以及对文艺问题的新探索,批判性地反思文学理论的时代意义,理性地揭示文学理论自身的矛盾与困惑,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达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格的培养与提高。休谟在《人类理智研究》中的这句话值得文学理论传授者们记取:“一个合理的推理者在一切考察和断言中应该永久保有某种程度的怀疑、谨慎和谦恭才是。”
   理论真实的品格也来自于理论自身的开放性。“人类的理智愈是努力追求概念和规律,也就愈要把个别的东西本身抛掉,忘掉,放弃掉”(文德班《历史与自然哲学》)。而“假如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假如他乐于从怀疑开始,那么,他就会以确定性告终”(培根《学术的进展》)。这些都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即理论体系的确定性、封闭性常常意味着理论的终结。因为这种确定性、封闭性所形成的坚硬的“总体性”往往以其永久性、不可超越性或历史一致性形成某种牢不可破的理论织体而束缚着我们的思考触觉。就这个意义而言,理论真实的品格还来自于理论自身的开放性。文学理论的开放性表现在:它要求文学理论随着文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追问如下问题:构成文学理论自身理论前提的那些要素是否仍是恰切的?文学理论对于今天和未来人们的文艺实践所具有的解释力是否依旧充足?如何使文学理论与时代的文化旨趣保持必要的和谐?如何在动态的历史关系中来理解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要言之,通过这些自我追问,使文学理论永远保持自我更新的欲求和能力,从而推动文学理论不断开启着各种新的“可能性”(亦即文学理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关涉到文学理论未来命运的思考,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遭遇遗忘。在当前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尽可能地体系化、逻辑化、系统化、演绎化,不仅仅出于学术上的认知和传播需要,更多是为了适应甚至迎合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及文科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不少讲授者对现有文学理论体系持有“天然正当性”认识,以为现有的文学理论体系结构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文学艺术问题,从而缺乏对文学理论的开放性、未定性、过程性特征的深刻认识。实际上,从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来讲,它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由概念、命题、描述、判断所组成的复合体,一种话语活动形态,从根本上讲还并不是具有普遍确定性和绝对客观性的知识或真理体系形态,它永远只是某个时期、某个学术团体或某种意识形态条件下的产物。换句话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分析、界定或描述与我们自己历史的现时性、知识的阶段性、理论原则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可逆转性是密切相关的。在当下文学理论讲授中,教师们很少作更深层的追问和思考。比如,文学理论本身是否具有历史或时代的局限性?对某种文学现象的陈述或分析是否以某种合法的学术权威来进行的?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是否暗含某种特定时期、特定意识形态条件下的“真理意志”甚至“个人意志”?文学理论的描述或建构主体作为理论形态的总结人、文论文本的权威阐释者甚或文学思潮与规律的代言人与预言家,是否扮演了绝对真理拥有者的角色?这种描述或建构是在何种背景下或以何种意图开始的?等等。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文学理论讲授者们更需要一种对自我意识超历史的普遍性和完美性之幻觉的深刻批判,以此来加强和提升讲授者的自我反思能力。
  
   黄念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理论真实的品格与文学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