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300

[ 李慎贵 文选 ]   

《斑羚飞渡》教学心得

◇ 李慎贵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笔者教了好几轮了。每教一次,总会有一些新发现、新构思。现整理成拙文,期待同仁指教。
   关于导入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笔者觉得它是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虽然我们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数学课,但若以数学知识做媒介,从数学的角度导入课文,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学生的学习思维更活跃,阅读课文更细致。笔者曾经做过尝试,将课文改成了一道数学应用题。将课文“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视为应用题的条件(原文见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求证问题是:牺牲了多少只斑羚?最好能画出简易图示。
   一看到思考题,学生充满了自信,觉得很容易,立刻就进入了初读课文阶段。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翻书的声音,在稿纸上演算的声音都能听到。大约3分钟后,陆续有学生举手,等到绝大多数学生举手了,笔者便请部分举手的同学回答。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①牺牲了总数的一半多1只;②牺牲了总数的一半多2只;③牺牲了总数的一半多3只。这时笔者不忙于揭晓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文本,求证正确答案。大约2分钟后,学生再次坐不住了,开始互相讨论、求证。最终得出了正确结论——牺牲了总数的一半多2只。
   笔者认为每一篇课文是一条封闭曲线,只有找准合适的突破口,才有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本的胃口,让学生在文本中穿行。因此,语文教学中,导入环节不可小视。把握好这一环节,对学习语文可事半功倍哟!
   关于作业的设计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不管是当堂巩固训练,还是课后作业,语文作业的设计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作业要有创意性和挑战性。笔者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曾设计了两道很有创意的作业,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第一道作业是这样的:如果你是伤心崖飞渡成功的年轻斑羚,想为牺牲在伤心崖谷的老斑羚们立一块墓碑,你的碑文怎么写?(教师就碑文的写法给予提示。)学生对此作业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不到3分钟,陆续有学生举手示意碑文已经写好了。同桌之间开始交流,修改。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这道作业中,笔者也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点拨。现将修改后的学生作业抄录四首。生1:粉身碎骨不要紧,只求种群能生存。牺牲了我老斑羚,还有年轻小斑羚。生2:遭逢绝处伤心崖,柳暗花明见彩虹,甘作桥墩渡小羚,我辈精神代代传。生3:伤心崖前遇险情,甘作桥墩救种群。粉身碎骨不足惜,浩气长存留英名。生4:进退维谷伤心崖,彩虹启迪架桥梁。从容镇定渡小羚,献身精神泣鬼神。
   在学生诗意未尽,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笔者顺势抛出了第二道作业。请根据今天的课堂情境,结合课文内容,我们试写一幅对联,作为本课的结束语。师拟写下联,大家补写上联和横批。下联:语文课上师生碰撞智慧火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后补写出的上联是:伤心崖前斑羚演绎生命奇迹。横批:飞渡。
   尽管学生写的碑文和补写的上联、横批还带有稚气,不是很好,但笔者认为,这两道作业开启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大门。语文学习无非就是玩文字游戏。玩的时间长了,玩溜了,玩顺了,不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
   关于引领知识与思想
   笔者在布置学生给死去的老斑羚写碑文时,其中有一个最调皮的学生完成得最快。写完后他就大声嚷:“老师我写好了。”且自鸣得意,笑得灿烂。于是笔者点名让他朗读自己写的碑文:猎人追击遇险情,粉身碎骨不要紧。只要棒棒还存在,传家接代有保障。当该生读完后,全班笑开了花。大家知道该生动了歪脑筋。笑够了,全班人的眼睛集中到了笔者的脸上,就看笔者的反映了。笔者平静地说:该同学还是动了脑筋的,值得肯定。不过其中第三句写得太俗,不文雅。从大家的笑声中得到了验证。诗文讲究的是文雅,含蓄。不妨将第三句改为“视死如归渡小羚”或“只要种群还存在”更好。笔者对这一插曲的冷处理,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引领,更是对学生思想的引领。
  
   李慎贵,教师,现居新疆阿瓦提。

《斑羚飞渡》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