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从大量的语文课堂日常提问的分析发现,提问的功能发挥常常不足以实现提问的行为价值。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和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关键词:有效提问 设计 高效课堂
关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点着手:
一.围绕重点、难点提问
如《藤野先生》一课,课文中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就是把握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对理想追求的心理变化过程,围绕这样的教学重难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鲁迅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为什么要离开仙台放弃学医?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由此引导学生去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学生交流回答中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社会意义,明白了孔乙己在当时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地位,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围绕重点、难点来提问,一方面可以避免提问过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一般来说,这样的问题设计适用于有文眼的文本或能筛选出引发学生对全文思考的问题的文本。
二.围绕疑点、争议点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师、对文本质疑,敢于说“不”,敢于“吹毛求疵”。抓住疑点设计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学生一旦意识到质疑释疑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件责无旁贷的事,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他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围绕“愚公移山的做法明智吗?”,分正、反方两个小组展开辩论。要求双方学生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一方摆事实、讲道理。在教学中,教师不给出标准答案,更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策略注重的是生成,非预设性相对较强,因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成功地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如在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时,学生课堂质疑,认为:作者的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有损于父亲形象的高大,作者选择这样的素材恰当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加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不去钻牛角尖,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去探究。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始终眷恋着祖国》中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索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点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探索了。
倪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