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岁寒三友”之一的兰花,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很早就进入了人类那双搜寻美的眼睛。兰花的纤细柔弱、疏朗淡雅、倨傲孤僻的特点,成就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中幽谷佳人、隐逸高士、不遇志士的独一无二的角色定位。它代表的是坚贞、高傲、幽雅。随着历史的发展,兰花也渐渐成为许多自认高洁却得不到世俗认可的文人寄托怀才不遇之情的对象,咏兰言志,讽时刺世,抒发心中的郁愤与不满之情。
关键词:兰花 意象 内涵
空谷深幽,寂静无人,月斜露重,水汽氤氲,绿叶如簇,紫茎浅垂,玉瓣玲珑,幽香袭人——这是大部分诗歌中典型的兰花形象,也是人们在心目中为兰花描画的唯美倩影,幽静清雅,气质脱俗。
兰花主要生长在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喜欢潮湿温暖的气候,对生长环境与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虽然兰被奉为“岁寒三友”之一,诗中经常将兰描绘成傲霜独立、迎寒自放的倔强不屈的形象,但实际上,兰花是一种非常娇嫩柔弱的植物,非常怕低温,一般情况下,在北方地区非常难种植。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兰花在唐朝以前的中原文化中没有占据最引人注意的地位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兰花这种纤细柔弱、疏朗淡雅、倨傲孤僻的特点,成就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中幽谷佳人、隐逸高士、不遇志士的独一无二的角色定位。
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兰花很早就进入了人类那双搜寻美的眼睛。是我国最古老的名贵花卉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古籍记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退居浙江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并在会稽山种植兰草,以迷惑对手,这是中国最早栽培兰草的记载。孔子在《家语》中也有关于“兰”的记载:“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连圣人孔子也十分关注和敬爱兰花的清香与风骨。
在古代,只有品德高尚者才有资格佩带兰花。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兰的形象是坚贞、高傲、幽雅的,而且带有相当的忧郁色彩,因此,兰花也渐渐成为许多自认高洁却得不到世俗认可的文人寄托怀才不遇之情的对象,咏兰言志,讽时刺世,抒发心中的郁愤与不满之情。
《猗兰操》中记载:“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得,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并作《猗兰操》诗一首。
谷风暗作,山雨欲来;游荡四海之内,未得安定;鬓发已白,身不知何时将陨;时人被乌云遮蔽了双眼,看不到这纯洁高贵的兰花,看不到这正直贤能的高人——虽然儒家讲究“哀而不怨”,但从孔子这首诗中我们已经能明显地感觉出深沉的慨叹和难以抹去的不甘。这恐怕是现今可以追溯得到的最早的怀才不遇的诗作之一了。但是,这仍然不能算是兰花感遇诗的源头,毕竟儒家的整体姿态是积极而入世的。
典型的主动而且乐意与兰为伍的诗人当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兰花在《楚辞》中被屈原视作至高至洁之物,成为心声的代言。可以说,文人心情复杂地对着兰花吟哦的传统就来自于屈原,他是兰花文化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怀才不遇者的先驱。从他开始,兰花的内蕴被提纯,成为自认高洁而怀才不遇的文人的代言“人”。
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九歌》)
这是兰花最好的肖像画了。楚地适宜兰花生长,而且楚国盛行巫文化,保留了比较古老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传统,人文精神相对更感性一些,对大自然和各种动植物也有中原人所没有的一种亲近感。大概,芳香馥郁的兰花在当时也差不多相当于国花了。因此,也无怪乎屈原对兰花如此偏爱。
由于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条件、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原因,唐朝诗歌并没有顺着屈原的路往下走,在写到兰时,多数情况下只是单纯地描写兰花姿态和花香的美好,礼赞兰花的品质,或取兰幽居隐逸的象征意义,却很少带有忧郁的性质,即使有,也并不太强烈、深刻。譬如李白的《孤兰》,很显然,李白在诗中感慨时运不济,虽有满腹才华却被生生地埋没。但是,总体来说,李白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幽深酸涩的怨情之中,而是带着希望,带着期盼。虽然芜园无人赏,虽然众草压我身,但我自有芳华其内,若有清风,必定流溢香气,传播芳菲。盛唐时人自信的心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掩蔽。
杜牧《和岭狐侍御赏蕙草》诗写道:“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
这是一首和诗,情调比较轻松明快,春日背景下的兰花也没有多少幽怨悱恻的颜色,风和日丽,新叶初发,反倒是接近《诗经》中高贵风雅而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的格调了。“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此句绝不像是慨叹兰花徒有芳香无处吐露,则更像是自我感觉良好地一边恭维对方绝对君子,一边暗夸自己品高德馨,心情愉悦,不亦乐乎。
另外,唐时佛教盛行,许多文人都醉心佛教禅意,兰花幽静纯洁的一面也被刻意地强调出来,成了隐逸和静修的最理想的陪伴和榜样。当时有一位高僧甚至就名为“兰若”。《题兰若》这首诗既没有孤独寂寞的情绪,也没有倨傲不平的声音,只是描画了一簇生于古寺陋庵的幽兰,或一位清高绝尘的高人。山深峰高,无人打扰,但得清静,但得莫名之妙理于万籁俱寂中。唐诗中这种飘逸清幽的隐逸气来自于佛教的清静修为,没有太强的感情色彩,但却被赋予了微妙的禅意和理趣。
还有一些情况下,兰花只是作为一般景物出现,和其它花卉植物以同样的方式被吟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如李世民的《芳兰》,尽管太宗在诗末点明了兰花的君子之风,但似乎他更加醉心于对客观环境和具体情状描绘的乐趣,从阳光到露水,从光影到花香,竭尽笔力,穷形极貌,这种诗歌中的兰花往往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缺乏深层内蕴。
兰花并没有退出唐人的视线和诗句,它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可以扎根生长的泥土。但是,相对此后的文学作品中的兰花来说,唐朝诗歌中的兰仍然比较单纯和浅显,没有达到宋代以后的那种深度和强度。
寒瘦的兰花不属于爽朗宏大的大唐气象,丰腴动人的玉环和艳丽饱满的牡丹才能博得君王倚栏带笑看。只有到了宋朝,政局动荡,外敌当前,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知识分子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精神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危机,唐人冲天的豪气一去不复返,兰花,还有梅、竹、水仙这一类清幽素雅的花卉才受到自唐以来从未有过的空前重视,在文学作品、国画中频频出现,成为百花之首。
可以说,在兰花受关注度上升的过程中,文人画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朝以后,许多文人为了表现个人色彩更鲜明的情感体验,逐渐发展出文人画,并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新的表现手法。文人画较之以往的中国画,更加追求神韵和气势,而相对忽视了外在的形貌,使之更具有表现力和张力。花鸟画是文人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花鸟画中,象征气节的兰是最常出现的主角之一,无疑更增加了社会对兰的推崇。另外,文人为了更好地在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常在画中题诗,诗画交融,兰花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形象越发鲜明了。
宋朝灭亡之后,面对在汉人眼里粗鲁野蛮的元朝统治者,许多文人怀念旧国,艰难地坚持着不屈服、不合作的态度,兰花清高孤傲的品格更加被充分挖掘,来寄予文人独守节操的决心与意志。明末清军入关之际,这种情感再次被点燃,兰花再次活跃于落魄的前朝遗贤的纸上。
实际上,若是溯寻《诗经》的脉络,兰的主要象征意义在于美好的爱情和高尚的品德;若是遵循《楚辞》的传统,兰则主要用来比拟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意志。二者有很大的关联和相似处,最早可能也都是来自于同一源头,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文学作品以及美术作品中,兰这一经典意象的内涵逐渐向后者集中靠拢,一方面仍然保留了一小部分的单纯的唯美情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仕途不得志的文人以兰花自比,借兰花来抒发心中的郁愤不平与洁身自好之情。兰花的声音因此也就越来越低沉、幽怨。
特别是宋以后,古老的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巅峰一去不复返,转而开始受到周围蛮夷之邦的窥视和威胁,不仅国力再也不复当年之胜,整个民族的文化基调也骤然低沉了下来。大唐时期的意气风发和傲然自信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国力和文化都进入到一种积贫积弱的状态,文人在现实中失意彷徨,只好在精神上构建生命的支柱,兰花的柔弱纯洁而幽僻孤高的气质刚好契合了文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他们仿佛是找到了知音、伴侣与榜样,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诗经》有云:“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不知道古人种下的这九畹兰花薰染了多少个明丽的春天,滋养了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的传世诗篇,但觉清气依旧,风骨宛若古人见。
“吾所视兮,茫茫大海;吾所望兮,渺渺太空;吾谁于从,兰之华兮。”茫茫大海,渺渺太空,惟有这一株小小的兰花是我们的追从。
余文云,王月琴,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