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1期 ID: 156281

  

论新形势下的高师基础教育

◇ 王井辉 董艳秋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素质教育观指导下的高师教育也出现了教育资源紧张、生源良莠不齐、毕业生就业难等众多问题。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要加强高师基础教育,只有加强高师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基本教学技能的教学,才能保证高师毕业生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新形势 高师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高师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高师基础教育,而且还必须要加强高师基础教育,因为这是保证高师毕业生基本素质的重点也是根本,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让高师毕业生去面对复杂的形势与激烈的挑战。
   一.高师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这一方面实现了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大学,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紧张。硬件资源的紧张暂且不谈,面对突然成倍增多的学生,学校没有准备成倍的教师来应对突然增多的学生,因此教师的相对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比如说学校多数会采用大班上课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做不好因材施教,必然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说一个老师教四五门甚至更多的课程,导致教师精力分散,不能专心于一个专业进行教学,同时也影响了老师的科研与进修;还有,一些学校为了迎合社会的口味与就业的趋势,开设了过多的脱离专业的选修课程,力图在短时间丰富学生的知识,但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常常忽略了高师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甚至本末倒置,因此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使学生达到应该具备的水准。
   其次,生源的良莠不齐。近十年来,高师院校的扩招使得原本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机会进了大学,这样就会出现生源良莠不一,参差不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智力、知识素养、心理发展程度都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班级会使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授课时无所适从,是从高还是就低,因此即使同样的课程必然会出现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除了分数的良莠不齐之外,考生进入高师院校的目的也并不相同。有的职业理想就是教师,有的考生认为师范生容易就业,有的为了减轻学费负担,也有的认为教师社会地位提高了而考师范院校,因此,面对这样复杂的生源,使用同样的教学模式而要求他们有同样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势必会降低高师毕业生的平均素质,影响了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好评率。
   第三,毕业生就业困难。高师院校的扩招,壮大了教师队伍,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也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但是,随之而来的高师生就业难的问题也确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其中的原因很多,比较直观的是一方面高师生的数量增长超过了社会上教师岗位的需求,因此每年必定会有很多高师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而从事非师范的工作,这又从反方面影响了高师教育的初衷,也浪费了高师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高师毕业生本身的素质问题。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自然属性的人。教师岗位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具有一定专业从教能力、能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成熟的师范毕业生。而从目前中小学的用人反馈中得知,很多高师毕业生初上教师岗位还不能完全胜任,比如说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的不扎实、基本教学技能的欠缺等等,这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高师基础教育的策略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古语强调的是积累与基础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高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国家用人需要的优秀教师,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身对高师教育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都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而素质教育的改革都需要具有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否则,改革也是一句空话。而如何培养具有更高水平的教师?重点在哪?本文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稳扎稳打,强化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实现,锦上添花。
   首先,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高师生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的专业基础主要指专业基础必修课,这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课程,也是每个专业的支柱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专业的重点课程是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比如说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等课程是工具课,更是一门钥匙,只有扎实掌握这几门课程,才能学好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读需要扎实的古代汉语知识和训诂知识,因此学好古代汉语是至关重要的;文学类比如说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这是文学类的主干课,特别是古代文学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它和古代汉语同等重要,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更有必要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总之,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如果不能很好掌握,后续课程也会根基不牢,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加强基本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反过来能够指导实践。高师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该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且要做到学以致用。比如说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这是保证高师生成为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仅是课本,还有学生,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和学生打交道。如何掌握学生的心理、如何掌握教育学生的方法,这就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从理论高度去审视问题,不但能够增加自信心,而且也会使刚入校门的老师事半功倍,圆满处理各种问题。接下来再来谈谈教学理论的教学。传统的教法课程常常是书本是书本,实践是实践,并且使用的教法教材比较老旧,面对逐渐改革的中学教材,教学理论经常滞后于教材的更新,这也是造成学生虽然学了教法课仍然不会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高师院校在讲教法课的时候,应该先调查研究一下中小学教材,之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法教材,并且在讲授教学理论的时候能够和现行素质教育的教材紧密结合,把教学理论真正的融入到教学实际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教法课,才能学以致用。
   第三,加强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对于高师生来说,最重要的一项本领就是会讲课。而讲课并非一蹴而就的,是把所学专业知识与教学理论转化成能力的一个过程,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如何把心中所想流利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演讲是锻炼表达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首先要学会演讲。学生可以主动的增加自己的表达机会,无论课堂提问也好,还是课下闲谈也好,要有意识锻炼自己的口才,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在班级或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参加演讲,增加自己的临场经验,争取给自己更多的锻炼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演讲的时候要充满自信,克服恐惧,并对自己所要演讲的内容了熟于心,这样讲起来才能心有成竹、临危不乱,久而久之,必然会有质的提高。与此同时,诵读对于提高演讲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学习哪个专业,都可以诵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说小说中优美的段落、抒情的小诗,还有优美的散文等。通过诵读,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抑扬顿挫,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学会其中优美的语句,进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其次,要加强三笔字的书写能力,包括毛笔、钢笔和粉笔。一手好字,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师的一张脸面。优美的板书不仅给学生以美感,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添对教师的好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多媒体广泛使用的年代,传统的板书也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三是要加强多媒体制作与使用技能的培养。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学校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这对于高师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能够熟练的制作课件并且能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体现出一个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因此,高师生要努力掌握多媒体的制作与使用技巧,这样才有机会在现代化的讲台上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三.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观指导下的高师教育虽然出现了资源紧张、生源良莠不齐、就业难等众多问题,但是要想保证高师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与质量,就必须加强高师基础教育,只有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基本教学技能等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基本功并且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毕业生,这才是高师基础教育的重点,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使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全面实现。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09036]
  
   王井辉,男,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董艳秋,黑龙江齐齐哈尔中学教师。

论新形势下的高师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