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概念教学在整个活动中举足轻重,我们应特别重视在概念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概念教学 创造性 思维情境 培养方法
小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概念教学在整个活动中举足轻重。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在教学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学习的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思维情境中去“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创新精神。
一.引入概念时鼓励猜想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算一算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形成概念时自主探索
发现是创造的首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发现。要让学生有所发现,必须创设好活动情景。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两字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表述概念时力求准确
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由于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练的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它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确定、无矛盾,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表述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在表述概念时,往往使用一些自然语言。如概括小数的性质时会这样讲:“小数后面加上零,小数大小不变。”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后面”与“末尾”、“加上”与“添上”的区别。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剖析,体会语言的严谨。
四.巩固概念时注重变通
巩固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复述,其次要运用变式加深理解。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约数”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①12的约数有哪些?②哪些数能整除12?③12是哪些数的倍数?④12能被哪些数整除?不管何种变式,约数的本质始终恒在。
五.运用概念时联系实际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可以通过在运用概念时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熟练掌握概念。如在学习百分数以后,请每个学生当一次服装店的老板:“你进了40件衬衫,为了获得成本的二成盈利确定价格。同时告诉店员,如过了一个月还有卖不掉的,就按定价削减2折出售,结果全部卖完后盈利560元,占预计盈利的7成。盘货时你想算一算减价后出售了多少件衬衫,该怎么算?”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解答后还提出了一些使卖剩商品盈利更多的策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刘海玲,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