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录鬼簿续编》[1]所载“罗贯中”与其他材料记载的小说家罗贯中在思想性格、行止等方面截然不同,《风云会》与《三国》《水浒》在许多问题上有很大差异,两个罗贯中不是同一人。因此《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写不出《三国》《水浒》,太原也就不是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
关键词:《录鬼簿续编》 罗贯中 《风云会》
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一直是学术界争议不休的问题。近年来,“太原说”与“东原说”争鸣不断,渐成分庭抗礼局面。双方各执其理,试图说服对方。其中,“太原说”学者大都以《录鬼簿续编》中“罗贯中”条作为主要的立论依据。笔者认为,以此立论未经严密论证,有草率之病。本文就《录鬼簿续编》,并结合其他材料略抒拙见。笔者研究罗贯中采用的是将《录鬼簿续编》中“罗贯中”与小说家罗贯中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等相比较的方法,分析两个罗贯中在这些方面是否相吻合。如果不相吻合,则《录鬼簿续编》中的“罗贯中”就不是小说家罗贯中,也就写不出《三国》《水浒》,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就不能被定为山西太原。
一
为论述方便,先将《录鬼簿续编》中“罗贯中”条表述如下: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2]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湖海散人”是什么意思呢?“湖海”一词寓意明显,当作流落江湖、四海为家之意。南宋有江湖诗人刘克庄、戴复古等人,这些诗人大都生活落魄,流落江湖,以“江湖诗人”称之恰如其分,名如其人。“湖海”与“江湖”虽然字形有别,意思却相近,可作同义理解。“湖海”一词,可以想见此罗贯中一生漂泊行迹。“散人”二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平庸无用之人。如《墨子·非儒下》:“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庄子·人间世》:“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二是指不为世用、闲散自在的人。如唐陆龟蒙《江湖散人传》:“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覊限,为时之怪民,束於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散人”的两个意思其实是相通的,平庸无用即不为世用,不为世用自然闲散自在。因此此罗贯中应是闲散之人。古人的号有自己取的,为自号;还有别人起的,为谥号、绰号等。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寓意,是一个人身份、思想性格等的鲜明写照和准确表现。见其号,易知其人。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可见一斑;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其旷达不羁之行止表露无遗;李白号青莲居士,表明其孤高傲岸、不同流俗;马致远号东篱,一如陶渊明有隐逸田园的情结。将“湖海”与“散人”结合分析,号湖海散人的“罗贯中”应是一个流落江湖、闲散自在的人。他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远离政治,不具有政治热情,不具有入世精神,不参加政治活动。
《录鬼簿续编》中记“罗贯中”“与人寡合”。与人寡合之人常常是些清高的人,看不起世俗之人,鄙夷世俗之事,脱离热闹喧哗,喜欢隐居独处。这和“湖海散人”四字所表现出相一致的思想性格,因而通过“与人寡合”四字,更能证明前文对此罗贯中思想行止的推断。
这就是据《录鬼簿续编》中“罗贯中”条的描述,合情合理推断出他应有的思想性格。而《三国》《水浒》的作者罗贯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明朝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有这样一段关于罗贯中的记载:
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佚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3]
清代顾苓《塔影图集》卷四《跋水浒图》称:
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传》。[4]
罗贯中正史无传,既然《录鬼簿续编》可以拿来研究罗贯中,这些材料同样可以作为研究罗贯中的珍贵材料。且这两条材料中提到“罗传神稗史”,作《水浒传》,直接将罗贯中与他的小说结合起来,研究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这要比《录鬼簿续编》中单提到“罗贯中”的名字而丝毫未涉及此人是否有小说作品更有说服力。小说家罗贯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王圻说他“有志图王”,并将他与葛可久并提。元朝徐显《稗史集传》曾这样描述葛可久:
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四方大夫、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其为人,倜傥而温雅,慈爱而好施,故人无贤不肖,皆爱敬之。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浙西康访佥事吴公仲善,请君与图。君劝城之,固守以计贼,乃请身任其事。吴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5]
葛可久“仪状伟特,臂力绝伦”,喜好击刺战阵,是“有志图王者”的形象,“倜傥温雅,慈爱好施”是“有志图王者”的性情。罗贯中既与之并称“有志图王者”,性情举止必然与之相差不远。且历史上的“有志图王者”都有相似之处,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三国志》写刘备,“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写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这一罗贯中不仅有“图王”之志,而且有“图王”之行。顾苓说他“客霸府张士诚”,可以看出他在元末民族革命起义的高潮中,曾参加过起义活动。这是“有志图王者”的实践活动,体现出罗贯中不甘寂寞、积极入世、救国救民的儒家思想。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录鬼簿续编》中的“罗贯中”。两个罗贯中思想性格及行为截然不同。如将号称湖海散人、“与人寡合”的“罗贯中”说成“有志图王者”,参加过农民起义,这是说不通的,更不能令人信服。而且我们可以合情理地推断,只有积极入世、志向高远并参加了激烈农民起义的罗贯中,才有可能写出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在湖海散居、“与人寡合”的“罗贯中”不能写出这两部伟大作品。
二
有学者认为,《风云会》歌颂了宋太祖赵匡胤平定纷乱、统一全国的功绩,反映了人民厌恶乱世的情绪与希望和平统一的愿望,这与《三国》在主题思想上是一致的,应该成于一人之手。笔者赞成将《风云会》与《三国》甚至《水浒》放在一块研究,也认为它们在主题思想上确实有共同之处,但笔者不同意就此得出作者为同一人的结论。
我们首先来分析主题思想上的共同之处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主题相同或者一致不是因为出于同一作家之手,而是因为同出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不可否认,《录鬼簿续编》中的罗贯中与《三国》《水浒》的作者罗贯中都生活在元末明初动荡的时代。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你是与人寡合还是乐于交游,无论你是闲散于湖海还是决策于庙堂,只要你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这片动乱的土地上,都多少会遭受战乱之苦。湖海散人罗贯中更是免不了如此,他在受到战乱之苦后,定然希望贤明君主出现,收拾残局,平息战乱,统一全国,恢复和平,出于此种思想,他创作了《风云会》;《三国》《水浒》也当是作者出于同样的想法而创作的,这就造成了《风云会》与《三国》有相似之处。纵观中国历史,每逢动乱,很多人的文学作品,都会表现出共同的思想,也就出现了如爱国主题、统一主题、民族主题等,这是特定时代对作家的冲击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的印记。因此我们也就不能根据《风云会》与《三国》在主题思想有相同之处,就简单地认为两部作品出于同一人之手。
恰恰相反,笔者研究《风云会》与《三国》《水浒》后,发现作者在处理问题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难以相信《风云会》与《三国》《水浒》出于同一人之手。试分析如下:
1.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不同。《风云会》全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全剧以赵匡胤为中心人物,塑造了一位完美明君帝王形象。写他如何取得帝位,如何统一全国,如何治理国家,形象完美,而在其他人物上着墨不多,可以说《风云会》只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赵匡胤。《三国》则塑造了很多人物,魏、蜀、吴三国将军、谋士、各路英雄塑造得生动传神,非常成功。《水浒》的主角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性格鲜明的人物有很多,即便是一些小角色与反面角色,塑造得也很成功。《三国》《水浒》都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作者的同一性,而这一罗贯中如果也是《风云会》的作者的话,他也会花大量笔墨塑造赵匡胤的将军谋士赵普等人,而事实却相反,只有赵匡胤形象鲜明饱满,其他人物黯淡无光。这证明了两个罗贯中不是同一个人。
2.主题思想上的不同。《风云会》是政治理想的高扬,《三国》《水浒》则高度颂扬了情与义。《风云会》中的赵匡胤学习古之圣王行治国之道,又希望臣下以古之贤相为师,共治国家,终日冥想治国良策,无时不思巩固统治。一切为了政治目的,政治高于一切,这是作者政治理想的高扬。而在《三国》中时有发生对政治的背离,如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是对刘氏政权的不负责任,是“义”气用事;再如刘备不顾自身安危,为报弟仇兴兵伐吴,并发出“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的感叹,将兄弟之情、手足之谊置于政治之上,这明显区别于《风云会》。这也侧面表现出小说家罗贯中与《录鬼簿续编》所载的罗贯中思想境界上的不同。
3.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风云会》走的是清俊派的路子,语言风格与马致远相似,在修辞方面有很深造诣。如第三折[滚绣球]:
忧则忧当军的身无挂体衣,忧则忧走站的家无隔宿粮,忧则忧行舡的一江风浪,忧则忧驾车的万里经商,忧则忧号寒的昼夜深巷,忧则忧读书的夜守寒窗,忧则忧布衣贤士无活计,忧则忧铁甲将军守战场:怎生不感叹悲伤![6]
以“忧则忧”开头,构成排比,音调铿锵,一气呵成,斐然成章。再如第一折[那吒令]:
知心的最多,谁知叔牙;知音的最多,谁知伯牙;知兵的最多,谁知子牙。……[7]
运用典故,生动含蓄,洗练委婉,让人联想,极富艺术感染力。《风云会》的语言风格,与“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是相互吻合的,而《三国》《水浒》的艺术风格难以用清新来概括。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与《三国》《水浒》作者罗贯中不是同一人,《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写不出《三国》《水浒》。因此,我们也就不能因为《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就把太原来作为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
注释:
[1][2]钟嗣成:《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3]杨林:《罗贯中散论》,海南师范学报,1999年,第3期。
[4]胡雪冈:《高则诚生平及其作品考略》,温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5]浅水:《〈录鬼簿续编〉所载的罗贯中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吗?》,孝感教院学报,1998年,第1期。
[6][7]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3年版。
(李孟儒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