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选修课走进了教学,选修课应该怎么教?怎样很好地体现选修课的自主性、人文性、实践性?其实老师们心里也没底,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校在选修课的安排上主要采取了集中模块选修的方式,这样一个模块的课要学半个学期,较长的时间段进行同一文体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学生的失落,课堂的沉闷。那么怎样使选修课活起来呢?我们备课组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综合活动加以调节,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促进了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在“唐诗宋词”教学中我们举行了“级部诗歌朗诵比赛”
赛前准备有三项:
1.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分标准:普通话30分、情感表达30分、朗诵技巧(节奏韵律)20分、基本素质(音质音色)10分、肢体语言5分、着装5分。
2.先进行小组内比赛,选出优胜者;再进行班内比赛,评委由各小组选出;最后各班选出的优胜者参加级部比赛。
3.发布比赛篇目顺序,发动各班同学撰写主持人串台词,同学评议推荐,从中择优以备比赛之用。
正式比赛由语文老师和学生代表担任评委,全年级学生参加,赛场用标语条幅营造气氛,邀请学校对唐诗宋词有研究的老师致开幕词,学生担任主持;赛后给优秀选手颁奖,奖品是《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同时由学生评委临场主持颁奖。
这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擅长朗诵者的才能得以展示,更在于各种综合活动使全体同学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朗诵古诗的积极性,同时确定诗歌朗诵比赛评分标准、撰写主持人串台词、发布颁奖词,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在“古代小说选读”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将中国古代小说改成评书并表演”的综合活动
活动前准备有三项:
1.教师在活动前印发有关评书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评书的特点。
2.学生先熟悉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再大胆尝试将其改成评书。
3.成立活动小组,每一小组成员必须选取所学单元的某一篇课文作为评书的蓝本,并且自己先进行改编创作,再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进行交流、再创作。每组组长一名,主创两名,记录员一名,评委一名,点评一名,表演者一名,组长征集组员意见。
活动过程是:
1.提供改写表演范例。选取《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前的一段原文,先由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听由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演播的“武松打虎”前的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对两者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改写的侧重点,体味改写的具体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改写,教师提醒在思想内涵上要忠于原作,丰富那些能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情节、细节,表演不超过5分钟。
3.教师公布评书评分标准,学生推荐的评委、记分员到位,进入表演阶段。各组评委点评,教师宣布成绩,评出前三名,获奖代表发言。
众所周之,这种活动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文学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受到了民间评书艺术的影响。通过进行这项活动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源起,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改写、表演掌握了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区别,提高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参与,在合作学习中获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在“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中我们穿插了一系列语言活动
1.“蜜蜂”行动(吸取语言营养)。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一句新鲜的话,并在班内交流。如,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校园里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所使用的语言;社会上的电影电视、标语广告、商店匾额、商品说明书、企业公司招牌、报纸刊物、互联网所使用的语言等等。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调动了其关注语言、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使其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有所提高。
2.“啄木鸟”行动(检查不规范用字用语现象)。第一阶段是班内检查:先自检自查,再扩展到同桌互检互查,小组内汇总修改,班内展览。第二阶段是走向校园:检查校园里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所使用的语言,并把情况反馈给各科室改正;第三阶段是关注社会:检查单位名牌、广告牌、车体墙体广告、店铺牌匾、指示牌、公共设施标志牌和说明性文字等公共场所存在的不规范用字,作好记录写成小评论。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
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本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文内容,从而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动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由“好之者”向“乐之者”转变,让选修课也能百花齐放,让学生真正嗅到语文的芬芳!
(颜微 山东邹平县黄山中学 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