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723

  

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启示

◇ 陈勇 张国勇

  摘 要:辩证思维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对在英汉互译教学中几组成对的哲学问题进行一些归纳和总结,以期帮助译者更好地了解英汉互译时各自语言的精髓,采用有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互译教学 辩证思维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因此,两种语言的互译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语言表达至关重要。英汉互译是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翻译方法的讨论和研究无不牵涉到一些哲学问题。辩证思维、平衡观念、换位思考、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等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普遍性(共性)和变异性(差异性)这两方面。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汉语和英语的差别……让他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1]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互译教学中出现的几组哲学问题进行一些辩证思维性的归纳和总结,以便在教学和实践中能对其更好地加以应用。
  二、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剖析
  1.抽象和具体
  抽象和具体也就是虚实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英美人擅长抽象思维,中国人倾向于形象思维,这也正是西方人喜欢抽象,中国人喜欢具体的缘故。这一特点在书面语,尤其是在新闻、科技、学术文献以及某些散文作品中体现得较为显著。
  英译汉时可以使英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果对等译成汉语,不但译文难以表达出原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且译文语义也会含糊不清,读者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具体的语境使原文抽象的表达变得实在、空泛的变得具体、笼统的变得明确,如加上“方法”、“状态”、“情况”、“局势”、“政策”、“做法”、“习俗”、“精神”、“现象”等范畴词,这样能使译文含义清晰,行文流畅。
  (1)He was described as impressed by Deng’s flexibility.
  据说他对邓(小平)的灵活态度印象很深。
  例1中把flexibility翻译成“灵活态度”,从而使得译文表达的更加具体。
  2.显性和隐性
  汉语句子属于语义型或意合型(parataxis),其语法呈隐含性(covertness),它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即所谓“以意统形”。中国文化历来有重意合的传统,“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在通常情况下,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英语属于形合 (hypotaxis),其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各种连接词作为一种形态标记而得以广泛应用。英语句子属于语法型或形合型,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形态变化、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3]英语句子形合的突出特点是空间搭架形式,即以主谓结构为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各个成分层层搭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一般来说,在英译汉时,要把英语的显性结构翻译成汉语隐性的逻辑关系组织的语言,如果一味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保留其形合的特点,往往会使译文啰嗦、不自然,形成翻译腔。在汉译英时,则倾向于采用形合的方式以适应英美读者的要求,否则,英语译文会缺乏连贯性,致使语义脱节。
  (2)早饭吃好,中饭吃饱,晚饭吃少。
  At breakfast,we eat like a king.At lunch,we eat like a prince.At supper,we eat like a pauper.
  (3)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Shelly)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例2汉译英中的介词和例3中的连接词是由两种语言习惯所确定的。
  3.静态和动态
  汉语表达上趋向于动态(dynamic),而英语则更具静态(static)特征。在翻译时,根据需要,常常把英语中的静态名词、形容词、副词等通过转换(conversion)翻译成汉语的动态词汇,反之亦然。
  (4)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火箭已用来探索宇宙。
  (5)老人同儿子交谈的时候,原谅了年轻人以前所做的错事。
  Talking with his son,the old man was the forgiver of the young man’s past wrong doings.
  例4中的application、exploration翻译成汉语的动词,例5中动词“原谅”转换成了英语里的名词forgiver。
  4.主体和客体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汉语突出主体,英语突出客体。中国人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语言表现上多以“人”为主语,即人称主语(personal subject);西方人因理性的分析而执著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一方面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另一方面更多地持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体并对之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因此,汉语主语多是人,而英语的物称倾向十分明显,常常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能实施行动或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即非人称主语或物称主语(impersonal subject)。
  (6)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给全世界带来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尝辛酸。
  (7)你只要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不同之处。
  Careful comparison of them will show you the differences.
  以上2句,汉语均以人称作主语,英语却使用了非人称主语或物称主语。
  5.主动和被动
  汉文化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悟性”,重视“事在人为”和个人感受。[4]因而汉语具有人称倾向,自然更多地采用主动句式。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汉语广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抽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英语多用被动句式这一语言现象也可与其物称倾向联系起来看。
  (8)He was completely guided by the public good.
  他完全把公共利益当作自己的准绳。
  (9)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例8、9的英语被动句式,在翻译成汉语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6.肯定和否定
  肯定和否定是一对矛盾,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时,肯定和否定在一定的语境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把原本肯定意义的表达译成目标语中的否定形式,这种方法被称为“正话反说”(negation);把源语中的否定翻译成目标语中的肯定,被称为“反话正说”(affirmation)。
  (10)He went to an outdoor phone booth and dialed Chicago,then New York,then San Francisco.Silence.Silence.Silence.
  他到一个户外公用电话亭,先给芝加哥,又给纽约、旧金山打了电话。没有回音。没有回音。没有回音。
  (11)The lion is no less cruel than the tiger。
  狮子与老虎一样残忍。
  例10中,根据语境,汉语译文中使用了否定标记词;例11中,根据语义特点否定标记词被翻译成肯定形式。
  7.复杂和简单
  英语句子如“老树参天,枝杈横生”,句子长,插入成分多,常形成复杂的嵌套结构,构成“多枝共干型”或“葡萄串型”(grapevine structure);汉语句子往往是句子较短,结构简练明快,属于“板块型”或“竹节型”(bamboo structure),好似“万倾碧波层层推进”。
  由于中西方人们的思维习惯、语言倾向不同,加之各种替代词、关系词的广泛使用,英语多采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与之相反,多用短句和简单句。长句的翻译主要依原句的语义及句子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而定,采取的方法一般有分译、原序翻译和变序翻译。[5]
  (12)As we lived near the road,we often 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to taste our gooseberry wine,for which we had great reputation,and I profess,with the veracity of a historian,that I never knew one of them to find fault with it.
  我们就住在路边,过路人或外乡人常到我们家,尝尝我们家酿的醋栗酒。这种酒很有名气。我敢说,尝过的人,从没有挑剔过。我这话像历史学家的话一样靠得住。
  例12是一个英文长句,汉语采用了5个句子来翻译,译文结构清晰,语义明了。
  8.省略和增加
  在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有冠词,而汉语没有;英语重形合、连接词较多,汉语重意合、连接词较少;英语中介词丰富,多达280多个,汉语中介词则较少,只有30来个。因此,在英译汉时,很多代词、介词和关联词都可以尽量省略;汉译英时则需根据英语的行文需要增加适当的代词、介词和关联词。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各自的语言特点和习惯。
  (13)If once virtue is lost,all is lost.
  丧失了道德,便丧失了一切。
  (14)He shrugged his shoulders,shook his head,cast up his eyes,but said nothing.
  他耸耸肩,摇摇头,两眼望天,一句话也没说。
  (15)In every Chinese city,we got into the streets,shops,parks,theatres and restaurants.
  在中国,我们每到一个城市就逛大街、逛商店、逛公园、上剧场、下饭馆。
  例13和14中,英译汉时分别省略了关联词和代词,而例15的翻译中,汉语增加了相关动词,以便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9.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以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或译文读者为归宿,把源语本土化,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异化是以源语(source language)文化为归宿,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的文化情调,“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16)She is as beautiful as Helen.
  她像海伦一样美丽。
  (17)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例16的翻译保留了西方文化意象,而例17的翻译则迎合了汉语读者的思维和习惯。
  三、结语
  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重综合,轻分析;重意合,轻言传;重暗示,轻含蓄。而英美文化属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忌笼统。这些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既相通又各有特点。在英汉互译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这些相关的文化知识。通过对一些概念进行对比研究和辩证分析,译者才能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真正理解英汉互译时各自语言的精髓,以采用有效的翻译方法。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重点立项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科学西方文化观’及其立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湘教通2009)321号。)
  
  注释:
  [1]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陈勇,张国勇 常德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415000)
  

英汉互译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