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703

  

将人物形象置于历史的真实中赏析

◇ 谭咏 谭小鸽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赏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并非易事,尤其是对刘邦、项羽两位主要人物的认识,学生难免会受到许多成见的影响,从而忽略文中所述的历史事实而存在误解,看法有失偏颇。笔者窃以为将人物形象置于历史的真实中赏析,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刘邦、项羽在中国历史中都算得上是富有魅力的人物,特别是他们共同演绎的鸿门宴一事,更是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老师们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往往强调的最多的是刘邦如何善于用人、灵活应对,而项羽是怎样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最后错失杀刘良机,否则历史可能会重写。课后练习第四题就设计得非常好,“许多读者都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未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此看法吗?”这是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利用空间很大,笔者把原题的写读后感改成了课堂讨论、合作分析,让学生始终注意文中的细节,尊重历史真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赏析历史人物,最后发现效果甚佳。
  其实,我们只要留意原文中的许多细节内容,就不难发现许多人之所以持项羽因错失杀刘良机,而导致失天下的看法是有个前置条件的,那就是项羽阵营事前就预谋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之后世人在语言运用中讲到鸿门宴都赋予其贬义色彩,将它比喻为不良企图而设置的宴会,而史实则不然。请看原文,当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向项羽告密时,项羽的反应是“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想想“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一路进攻秦军主力,所向披靡,此刻闻“沛公欲王关中”,要“击破沛公军”很是自然,他只是欲击败沛公的军队,并未有除掉刘邦之意;从他后面在刘邦面前轻言“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对“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都“默然不应”;范增在私下召见项庄,示意他借舞剑之机刺杀刘邦,“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并未加以制止;樊哙闯帐,“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羽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警备,并未借机杀掉刘邦这位重要的警卫人员,反而左一个“壮士”,右一个“壮士”,“赐之卮酒”,再“赐之彘肩”,再问“能复饮乎”,樊哙严正指责项羽一番,项羽则没有话说,只要他就座。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丝毫不能感受到项羽身上充满杀机,看不出他有除掉刘邦的打算。在刘邦回军营后,面对张良代沛公奉上的礼物,范增是“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叹“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项羽则受璧,置之坐上”,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若他真有除掉刘邦的想法,如今错失良机,他定会像范增一样大发脾气。所以,从原文的许多细节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的真实,那就是项羽集团尤其是项羽本人,根本就没有打算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若说有此想法,也只能算是范增作为谋士,为忠于项王而私定的计谋。之前他只是向项王分析一向贪财好色的刘邦“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且“望其气”是“天子气也”,应“急击勿失”,说的是要抓住时机,向沛公军进攻,而并未直接向项羽建言除掉刘邦。鸿门宴是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后,张良对刘邦晓以利害,刘邦灵机一动,化被动为主动,与项伯“约为婚姻”,并做了番解释,项伯则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他回军营后,再“以沛公言报项王”,趁机建言项王“不如因善遇之”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鸿门宴的故事是刘邦主动前来谢罪而非项羽事前定计设宴谋害他。
  刘邦善用人才,积极纳谏,韩信、陈平、张良等人都得到刘邦重用,将能力发挥到极致。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平七出奇计,围项羽于垓下;张良十面埋伏,逼项王走江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项羽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范增虽有经国之志,济世之才,却不被用,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却被猜疑。在文本中可看出项羽并未很好地领会范增的意图,君臣之间并未有良好的沟通。所谓“故人”王翳还在乌江渡口取下项羽的头颅,对项刘进行比较,明确其性格处事之优劣,从中借鉴,不失为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有人就不忘引用刘邦“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这番话来佐证。如此分析看似有道理,而在真实的历史面前就难免显得脆弱。这种认为刘邦凭着自己的善用人才、善听建议、张良有谋、樊哙勇武、君臣齐心,加上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在鸿门宴上便得以扭转乾坤、化险为夷、死里逃生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最重要的历史事实如前文所述,项羽根本就没有除掉刘邦的想法,他基本上还是把刘邦集团视为农民起义的友军的。试想一下,他若有杀刘的想法,正面较量,诚如张良问沛公所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是“默然”回答“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明显表明刘邦实力不够。“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羽”,而“项羽兵四十万”,“百余骑”置于“四十万”之军中,哪怕刘邦他们再聪明狡猾,再有勇有谋,再君臣齐心,项羽若欲除刘邦岂不是易如反掌?但是项羽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一点我们应正视,并引导学生明确,否则就歪曲历史,冤枉项羽了!
  再者,我们结合一些史料,就更能准确地把握刘邦、项羽这两位主要人物。史实告诉我们:刘邦出身平民,他起家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项羽则出身贵族,将门之后。不同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平民出身的刘邦处理事情是信奉实用主义的,而项羽身上的贵族血统,注定了他崇尚高贵的英雄主义。刘邦能为求生存,改变处境而与项伯“结为婚姻”,拉拢项伯,项羽、刘邦在荥阳两军僵持不下时,项羽欲用“孝”压制刘邦,把刘邦的父亲拉到阵前说“你若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父亲”,而刘邦则说“别忘了我们共为怀王效力,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真要烹他的话,别忘了给我留一杯肉汤尝尝!”如此做法,在项羽绝对是不齿的,至于范增定下的除掉刘邦之计明显带有暗杀性质,在项羽看来,这纯属小人之举,不义之举,他要的是战场上正面较量,他连想都不会这样去想,何以会这么去做?选修教材中的《项羽之死》一文,就讲到他在仅剩二十八骑的情况下,还要对部下说“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还要打一仗给部下看看,最后不愿过江东,自刎乌江,无不体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价值观念,在性格上则体现为重义轻理,刚愎自用。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足见她是崇尚项羽这位英雄的,他是真英雄,自刎乌江,也死得悲壮大气!刘邦在历史上被人讽为厚黑鼻祖,当然是另外范畴的话题,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在《鸿门宴》这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在政治上的成熟、为人处世上的能屈能伸和稳重,而项羽则显得逊色,乃至幼稚。但若抛开政治因素来看,有人称刘邦是“无赖皇帝”,在人格魅力上较项羽逊色不少,也不无道理。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刘邦与项羽的不同出身、不同性格决定了他们在鸿门宴上的不同表现,也决定了他们后来各自不同的政治命运。
  (谭咏,谭小鸽 湖南省新宁县一中 422700)

将人物形象置于历史的真实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