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697

[ 蔚吉睿 文选 ]   

泛媒介背景下的影像阅读

◇ 蔚吉睿

  摘 要: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泛媒介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泛媒介时代是指一个建立在诸多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基础之上的多维传播时代,其显著特点便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电子媒体对传统印刷媒体、传统电子媒体的高度融合,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影像。文字阅读的下降是时代使然,然而当我们面临这一现实的时候,影像阅读却以它鲜活的生命力,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进入我们的视线,吸引着我们的关注,给我们审美的体验和愉悦。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正视这一阅读形式的巨大潜力,来拓展我们的语文阅读视野,提升语文阅读的审美境界,使我们每一个语文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和审美的把握和存在。若果真是这样的话,笔者认为其价值不亚于清末民初白话文之进入语文教学,也丝毫不逊色于文学教育之于语文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泛媒介 阅读 影像阅读
  
  我们正处于一个泛媒介的时代,泛媒介时代是指一个建立在诸多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基础之上的多维传播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提出:“我们必须让年轻人在一个充斥着图像、文字、声音的世界里学会生存。”
  21世纪我们所面对的是“泛媒介时代”,单纯谈论单一媒介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显然容易产生偏颇。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国际媒介教育会议的《媒介素养宣言》中已经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势力,不如接受媒介对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这一事实,承认媒介成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1]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显然,国民阅读率的持续走低、以看电视代替读书或者以读屏(网上浏览)代替读书应该成为我们谈论文学阅读的一个重要背景。”[2]事实上这里涉及到一种图文关系,梳理几千年来图文关系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走向。先从西方说起,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前,图像主要表现为绘画艺术,19世纪中期以前的图文之争可以从诗与画的关系中得到考证。图文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处于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两者的矛盾、对立比西方要缓和得多。《系辞》(《周易》)中有言:“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玄学家王弼提出了“寻言以观象”、“象以言著”。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画一律”之说。图文关系在今天不再表现为诗画关系,而是集中体现为影视与文学的关系。[3]
  文字阅读的下降是时代使然,然而当我们面对这一现实的时候,影像阅读却以它鲜活的生命力,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进入我们的视线,吸引着我们的关注,给予我们审美的体验和愉悦。影视借助日益发展的现代传媒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整合,更加显示出它的视听综合优势。影像世界本身就是科技时代一步步推进的产物,作为20世纪才发展兴旺的对象,为人类改变文字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做了注解:电影媒介的图像观念是群体的成熟经验的凝聚,也是人类从借助抽象对象来传播思想到直接由具象对象来看待世界的回归。[4]
  一、泛媒介
  杜俊飞在《理解新媒介》(南方传媒研究,2009-01-15)一文中指出:“泛媒介(pan-media),它指的是属于新媒介时代的媒介。它不是任何一种媒介,而是媒介的媒介,就像一口真正的‘平底锅’(泛媒介的英译panmedia中pan本义即平底锅),装得下所有的媒介。在理论上,我们把它定义为媒介的平台。要言之,互联网,手机,或是别的什么新媒介,它可以是所有媒介;而一个网络媒体,从形态上说,也可以包容一切媒体。网络聚集了从前所有的媒介,我们称它为泛媒介。”[5]
  “20世纪令人目眩的电子传媒技术,将人类从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推进到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6]实际上,无论是自觉还是漠视,泛媒介时代对于影像的影响已经无可置疑,而首当其冲青少年成为被影响者。中国传统重视学校教育的书本知识传授,无论历史如何演进,学校教育的职能都不能削弱。但21世纪以来,另外一个巨大影响场在悄悄改变教育的场域,这就是媒介,尤其是图像传媒和网络媒介。[7]由此可见:泛媒介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电子媒体对传统印刷媒体、传统电子媒体的高度融合,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影像。有学者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经历着广泛的视觉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依赖“图像”来结构和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图像化”。“信息图像化”渗透社会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不折不扣的视觉文化,图像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表现力的符号。此外,我们的社会环境也被“图像化”,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到处充斥着图像,例如画报、广告、海报、巨大的街头电子屏幕、手机彩屏、掌上电视……图像已经成为人文环境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阅读和影像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对于该定义的阐释主要有:
  1.该定义无疑是在文字印刷媒介背景下构建的。
  2.强调了阅读的意义建构,没有意义建构就没有阅读。
  3.阅读的核心智能,是包括感悟、联想和想象在内的思考,是对现实的一种想象性把握和重构,该定义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4.该定义充分肯定了阅读的地位和作用,是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同时还应该是人走向社会阅读的先行练习。
  5.该定义强调阅读的过程,即伴随着阅读者个体的独特体验和经历,包含心理和智力两个方面。
  6.尊重实践精神,承认阅读本身也是可贵的实践行为。
  然而阅读的外延又具有无限广阔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阅读史》中指出:“书本的读者——我正不知不觉地加入其家庭,将一个我们普遍具有的功能加以扩充或集中。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而观众则阅读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双亲阅读婴儿的表情,以察觉喜悦或惊骇或好奇的讯息;中国的算命师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情人在晚上盲目地阅读爱人的身体,在被窝底下;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夫阅读天空以测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可见阅读是不仅仅局限于文本阅读的,至少广义上的阅读是这样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审视、观察、求索、思考等一系列的过程。事实上,我们习惯意义上的阅读如果按阅读主体可以分为:学生阅读和社会阅读。上文中已经提到社会阅读,笔者认为它是区别于学生用来学习、求知、审美、感悟、积累等的阅读,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获取信息,当然也包含了一些学生阅读的成分,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阅读。社会阅读还指对人生世事的感悟、思考和把握,以及一种阅历的获得。学生阅读也包含了对世事的阅读,只是其自觉性和深浅度与社会阅读不同罢了。
  本文主要论述的阅读是学生阅读,是学生走向社会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是为人生做准备的阅读。它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阅读,而且还有结合时代特征,顺应历史发展的泛媒介背景下的影像阅读。而影像阅读对于拓展传统文本阅读的美学意义和期待视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影像阅读是随着20世纪视觉文化的出现、发展、繁荣而逐渐形成的,为大众接受并为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新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的文字阅读不同,影像阅读与摄影、电影、电视、卡通等相关联,以多维时空、声画结合的视听活动,直接诉诸感觉,使观众掌握影像的文化形态、多维视听的思维方式。影像配以文字,以其独特的具象性使语言文字从抽象中解脱出来,影响越来越大,大有超过文字阅读的趋势。”[9]
  三、实践探索
  对文本最基本的态度是阅读,由此产生的是传统意义上隐去“文本”二字的阅读,它所形成的阅读主体是读者;对影像最基本的态度是观看,观看也可以说是广泛意义上的阅读,它所形成的观看主体是观者。读者和观者相对于文本和影像的相对运动不同。在传统文本阅读中文本是静止的,是通过读者的目移、手动翻阅来实现的;而在影像阅读中读者是相对静止的,影片主要靠自身的运动来实现放映。读者和观者所运用的感觉器官不同,在文本阅读中,读者主要借助于眼睛,通过眼睛来读;而在影像阅读中的观者不仅借助眼睛还有耳朵,可以说观者是读者意义层面上的拓展,比读者的意义更丰富。观者(或在更丰富意义上的读者)主要靠眼睛对影像的捕捉和耳朵对声音的信息传递及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来获取对影片的意义建构。
  这样我们可以说,对待影像的基本态度也是阅读,由此便产生了与传统文本阅读相对应的影像阅读。影像阅读与文本阅读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直接构成文本阅读活动的是读者、文本和文本作者,而构成影像阅读活动的是观者、影像作品和影像作者。“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的结果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抽象的文字和直观的图像互为阐发,无疑使得阅读带有游戏性,从文字到图像,再从图像到文字,来回的转换把阅读理解转变成视觉直观。”[10]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用语言学思维的一个概念说就是“互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影像和文本互文阐发,“寻言以观象”、“象以言著”,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和审美体验,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背影》(相关影像资料:http://t.cn/a1wIFs)一文的教学中,关于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如果我们走出传统意义上就文本解读文本的做法,运用影像互文的做法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对于已经改编成电影的名著名篇,如《祝福》、《阿Q正传》等,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开展影像阅读,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对于那些对文本失去兴趣的部分学生(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存在),也不失为获得文学作品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新途径。很显然,我们今天在学习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时主要不是在字词,而是在其思想意义、认识功能、文学熏陶上。这样影像阅读便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实现着人的存在,拓展着人的视野,实现教育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从而促成人的生成和存在。在这个层面上说,影像阅读更深入地实现了文学教育的功能,无疑将是语文教育的又一次拓展和深化。对于电视散文,也可作为影像阅读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相关影像资料:http://t.cn/agfYTQ)。当我们对文字审美疲劳时,影像又一次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心灵的震颤。对于一些包含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优秀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以供学生吸取其精神养料和思维素材,而事实上这样的影像举不胜举。影像同文字一样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编码,而阅读是一个解码的过程。对能够反映世界别样文化和另类文明的影像我们也可以有选择、有甄别地让学生去阅读、利用和吸收。
  泛媒介的时代背景为影像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体现了自主性学习的新理念。影像阅读的教育价值主要是对学生而言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学校语文教育;而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则是指向社会成人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语文教育。我们可以注意这样一个现象:下至懵懂无知的孩童,上至耄耋老人,不管是知识精英,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也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对某段影像产生兴趣,就如同对繁华复杂的人生产生兴趣一样,从而产生阅读(观看)的欲望、兴趣和动作;阅读成了他们人生的间歇,成为对生命的另一种审视和关注。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只有影像阅读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民阅读。从这个层面上说,这样的阅读才是我们开展语文影像阅读的社会基础。
  四、结语
  文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编码,影像同样如是,而阅读是一个解码的过程。开展影像阅读是视听综合思维的训练,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古代,《论语》一书,言“闻”的有50多处,言“见”的有70多处,可见“闻”、“见”对语文学习之重要。[11]影像阅读是在传统印刷媒介阶段开发视觉功能的基础上,对耳朵听觉功能的全新开发,也是人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佐证。开展影像阅读是时代使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得不正视这一历史趋势。若干年后,当我们考证历史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一些残缺不全的甲骨、竹简、书籍上的符号和文字残留,还会有一段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让我们来还原历史上曾经上演过的活生生的真实情景,这是不是人类又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木乃伊情节?当我们看到早已逝去人物的音容笑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他们从未曾离开过我们,让我们又一次回到那个灵魂不死的古老命题上来了呢?当然这是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正视影像存在这一强大的磁场,以及我们面对它的勇气和智慧,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和幸福服务!
  
  注释:
  [1][4][7]周星:《泛媒介背景中的青少年影像素养培育教育(要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2e1ec0100fc8m.html。
  [2]赵勇:《新媒介的冲击与文学阅读的式微》,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4期。
  [3]吴昊:《图像与文学关系的历史考察》,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
  [5]杜俊飞:《理解新媒介》,南方传媒研究,2009年。
  [6]支庭荣:《从读图时代到身体传媒时代》,南方传媒研究,2010年。
  [8]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教育学报,2007年,第6期。
  [9]杨少伟:《影像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建设,2007年,第11期。
  [10]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137页。
  [1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蔚吉睿 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4)

泛媒介背景下的影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