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虽然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试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展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误区,并力求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误区 解决途径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以其独特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同仁的高度重视。但是,如果走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就会发现,其实在实际的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把课外阅读当做可有可无的教学摆设
现如今竞争意识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这一方净土也难以避免。一所学校要生存下去,就得要有稳定的生源。而要想有稳定的生源,那就得需要有许多家长愿意把学生送到你这里来。一般来说,家长对于学校的选择主要是依据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看看哪所学校出了状元。而且我们许多人做事又往往喜欢扎堆,要是听哪所学校中考或高考出了一个市或省的状元,那这所学校立马就会门庭若市,家长就会争着把孩子往这里送,甚至不惜托关系、走后门,即使多拿一笔不菲的择校费也心甘情愿。按理说,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应该让学生懂得读哪些书,如何去读的。可因为生存的原因,在教育规律与家长脸色有矛盾的时候,就不得不慎重了。家长是上帝,得罪了上帝,那还了得。于是,办“让家长满意的学校”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我们的家长大多是真正懂教育的专家也就罢了,但问题却恰恰在于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校就出现了这样的矛盾:虽然知道开卷有益,但相对于考试来说,那是短时间内难以奏效的事;虽然知道广泛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更多精神上的启迪,但这些精神上的东西考试时又不太容易直接衡量出来。怎么办?那就姑且先把读书放下,而先拣要紧的抓,这要紧的当然也就是为应对考试所进行地试题的训练。如此,即使班级书橱、学校图书馆里存有许多优秀的图书,学生也往往没有时间去看,只能“望书兴叹”,只能任由它们仅仅成为一种摆设而已。
误区之二:把课外阅读的指导等同于课内教读课的教学
与前一种情况恰好相反的是,对课外阅读不是不重视,而是非常重视,甚至走进课堂。走进课堂不过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甚至把课外阅读直接变成传统的讲读课。凡事过犹不及,其实,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样可以有助于形成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但是,课外阅读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有区别的。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应该说,学生通过课内教读课文的学习习得阅读的方法,而课外阅读则是真正的“下水”,阅读方法是否真正能起作用,还得靠学生切实的阅读实践来检验、来深化。
另外,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最具个性化的过程。在真正自由的阅读空间里,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具阅读灵感的,这种状态下的阅读,最容易发现前人所从未发现的东西,也最容易产生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的冲动。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机缘,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活动,教师越是“热心”,引导的越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恰好违背了阅读的规律,从而使课外阅读走进死胡同。其实,变相地把课外阅读变成课内教读课,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误区之三:把快餐式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式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常见的是快餐式的阅读,比如报纸和杂志。当然,快餐式阅读以其短、平、快的优势具有着独特的作用。如同我们平时吃饭一样,偶尔吃吃快餐还没什么,有时还会感觉新鲜、方便,但如果是天天吃快餐呢?恐怕用不了多少时间,人就会受不了,长期下去,甚至会营养不良。快餐就是快餐,绝对不能成为主餐。
学生喜欢快餐式阅读,往往是休闲的心理在作怪。固然,读书确实也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一种休闲。但长期的快餐式阅读,往往只能使学生的阅读体验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很难有大的收获,更不大可能有质的飞跃进而达到新的境界。高质量的书,特别是那些名著,读起来一开始或许要艰难些、枯燥些,但其滋味往往是越嚼越香、越啃越浓,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误区之四:把学生习作作为阅读的最主要内容
常见有些同学读课外书,包括许多老师和家长指导孩子读课外书,主要就是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一类的书,许多学生读得非常专心,甚至会熟读成诵。这样做的目的,当然就是以为读这种书对自己的作文有所帮助,可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其实,同龄人的习作,所反映的大多是中学生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与阅读者本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非常接近,从表现形式来说,也与阅读者本人比较接近,容易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共鸣。但学生课外阅读的本来目的在于扩大视野,陶冶性情,领略艺术,吸取知识。所以,课外阅读的内容应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在实际阅读时有跳摘的感觉,艺术上也要尽可能是高出学生一般水平的经典之作。如果总是以同龄人的习作为主要课外读物,那就很有可能永远停留在“习作”的层次上,永远不能摆脱“学生腔”,不能走向理性,走向成熟。
以上这些阅读误区的存在,不但影响了课外阅读的质量,而且不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长远来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就难免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呢?
首先,眼光放远,辨明关系,提高认识。
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眼光首先要放远,切忌做事急功近利。并且,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形成有利于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合力。在具体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帮助学生辨清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快餐流行与需要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快餐流行的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课外阅读应该选择对自己有用的读物,无需赶时髦。其实大部头的名著对人的影响更深更广。二是习作与杰作的关系。习作并不是不可以读,但要尽快跳出这个稚嫩的平台,要多读些精品杰作,在这个过程中与大师对话,与智者沟通,这样才能深入海阔天空的艺术境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立足于课外阅读认识上的制高点,课外阅读之路才会走得更长更远。
其次,给学生创造更为自由的阅读空间。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是相对的,是在教师有效控制下的自由。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空间,让学生有真正能坐下来安静读书的环境,比如说让课外阅读走进我们的课堂。二是在读物内容上给学生相对自由选择的余地,保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爱的优秀读物。虽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规定了若干读物,但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特别是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比如说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某一个作家的书,那为什么就不可以允许这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有关这位作家的书籍?三是在方法指导上宜粗不宜细,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老师给学生抛出去的框框越多,学生阅读时的思维空间就被限制得越小,要允许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适当走一点弯路,而走弯路的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另外,不要把课外阅读只是当作学生的任务,语文老师本身亦应一马当先,没有阅读习惯缺少阅读体验的语文老师,又怎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当然,只要我们真正把课外阅读放在心上,不管有多少误区,我们都可以顺利走出。
(颜忠华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