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709

[ 王培 文选 ]   

浅论诗歌教学的“两个走进”

◇ 王培

  摘 要:面对语文教学的困惑,王荣生给散文教学开出了良方。本文以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执教的诗歌《纸船》为例,试论诗歌教学的“两个走进”,认为诗歌也可灵活运用王荣生关于散文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诗歌教学 两个走进 王荣生 散文教学
  
  由于学科层面和课程层面的诸多模糊状态,导致语文教学难以把握,这已困惑我们语文教师多年。而诗歌以其高度浓缩的语言传达丰富思想内涵这一特点,使得教师在教学把握上更是尴尬难奈。在深层原因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的情况下,王荣生为散文的教学开出了良方,笔者以为诗歌的教学也可以如是。
  王荣生指出散文教学的思路应该以学生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为起点,以接近作者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为终点,最大限度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语句章法);然后,引领学生理解作者所见所闻(个性化的言语对象);最后,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所思所感(独特的情感认知),最终走进作者,体会接近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即作者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
  从以上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散文教学最主要的是把握住“两个走进”,即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所见所闻,领会作者的所思所感;走进作者,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作者,再走进文本,直至获得近似作者的情感认知,作者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可以这样说,如果走进作者是终点的话,那么走进文本便是必要的前提,必经的途径。只要把握住了这“两个走进”就可以把握住教学内容,其实这也适用于诗歌的教学。研读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执教的《纸船》课例,不难发现其实诗歌的教学思路与王荣生散文教学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一、依托情境,生发问题,形成阅读期待
  任何方式的语文教学,都会伴有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关键是如何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提出问题。当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的情感体验中生发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真实发端于学生内心的高质量的问题,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形成最迫切的阅读期待。怎样做才会让学生产生真实的问题?这就得依托情境的创设,当然还需要对学生认识整体把握。胡老师执教的《纸船》这堂课,课前就对学生关于留学的看法进行了小范围调查,了解了学生的看法(几乎都认为留学很好,很令人期待)。上课伊始,胡老师便创设一个情境——1923年冰心在赴美留学途中的游轮上边叠纸船边哭。看到这样的情境,这些还不曾离开过父母的孩子们,当然就不理解了,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渴望独立,再则,留学又是多么荣耀的事。他们对留学的认知体验应该是兴奋到尖叫,而不是哭哭啼啼这么哀伤。胡老师便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大胆质疑,不管质疑的对象是谁。于是好几个同学都提出了问题:
  “我觉得冰心奶奶有点奇怪,因为每个人去留学,获得那么好的荣耀,为什么不去?而且去了还那么伤心干什么,我觉得家里人和她应该很高兴才对。”
  “我想出国留学应该是比较荣耀的,当留学归成的时候,她所获得的生活又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把留学与物质生活联系起来)
  “我就想问她,为什么在船上还要叠纸船,还要抛纸船,这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是他们内心真实的疑惑,也很有代表性,代表学生当前的情感认知,当前的人生经验。问题纠结于心,学生迫切寻求解答,进入文本,便水到渠成。胡老师把学生提的这些问题作为课堂宝贵的资源,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因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走进作者,也就是说走进了作者就等于解决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就等于走进了作者。王荣生在散文教学中提到其终点是让学生体会接近作者的独特情感认知,作者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即走进作者,那么诗歌教学的终点同样是走进作者。因此,把握住了以上学生提的那些问题,就把握住了主线,可以说也就把握住了教学内容。
  二、披语入情,点评语言,第一次走进文本
  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以后,似乎对前面所提的问题还是没有头绪,教师提出“披语入情”,指出要想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悲伤,体会作者的感情,就得从作品的语句篇章下手,引导学生找出某些用得特别好的词或句子,并分析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用。因为文本所描述的对象并不是无端进入文学作品的,而是通过作者的说和写这一活动形成的,必须承认的是任何作品所描述的对象已不再是对象本身,只要作者一开始说,一开始写,就介入了自己的观念,不管他如何努力试图客观地描述,所描述的对象都会受到作者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的影响。既然文本的语言描述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要想走进作者,就可以从文本的语句篇章中寻找突破口,也就是王荣生所说的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个阶段,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语句章法)。学生找到好几处词或句子来分析,如“妄弃”体现了作者感情的执着,“含着泪”饱含着悲哀的感情,“挚爱”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真挚的爱、纯洁的爱,“万水千山”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执着的爱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词句,渐渐地有了体会,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然而这还只是初步的体会,还没有达到足以回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的程度。
  三、展开想象,创设意境,第二次走进文本
  为了解答问题,也是为了更进一步地走进作者,教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结合诗里的某些选段配一幅或多幅画面,名为MTV创作。这里,老师让学生创设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不自觉地将文本里的言语形式与其自身的生活相链接,进一步深入文本,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描述他们想象的画面,有的组想到了她的母亲正倚在窗前等着她归来;有的组想到了船舷上有一对母女在说笑;有的组想到了小时候,在天热的晚上,母亲给她扇扇子;有的组想到了一只只纸船前赴后继地驶向远方;有的组还想到了梦里与母亲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有的组的学生甚至以蒙太奇的方式将她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回放了出来。而学生们口中的这个“她”已经分不清是冰心还是他们自己了,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进去了,填补了诗里的空白。是冰心还是他们自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似乎走进来了,与作者近在咫尺。这一环节类似于王荣生所提出的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的综合,是引领学生理解作者所见所闻(个性化的言语对象)与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所思所感(独特的情感认知)的综合。这里,胡明道将王荣生的两个阶段处理为一个阶段,这与该诗语言明白晓畅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四、情感积淀,直接对话,走进作者
  最后这个环节,胡老师用课件虚拟了一个场景,即QQ连线作者冰心,让学生直接跟冰心对话,以“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冰心奶奶,你使我懂得了……”这样的格式。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和蓄势,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走进文本,情感体验不断加深,一步又一步走进作者,疑虑渐渐消失,问题的答案渐渐明晰。学生们想起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你使我想起了,晚上我病了,很难受,我的母亲整晚都没有合眼,照顾着我。第二天,我好了,她却病倒了。”(该生哭了)
  “你使我想到我生病时,母亲端给我的那杯温水,不但暖和了我的身,而且暖和了我的心……”
  “想起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对我的爱往往是蕴藏在平凡之中,我的作业非常多写得不耐烦,或者有一丝困意的时候;当遇到题做不出来,心情烦躁的时候,母亲往往会在这个时候给我端来一杯热的牛奶,而这杯香浓的牛奶,温暖了我的心,让我尝到了母爱的香甜。”
  “使我想起了,每天母亲在我写作业时,给我端来的一杯热水,那杯水是热的,我与我母亲之间的心也是热的,我们俩的心是相连的。我认为,我们不管在何方,肉体不管在哪里,我们的心永远都留在母亲的身边。”
  至此,学生已完全走入作者的世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他们回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母亲在一起的一个个感动瞬间,体会到了母亲那平凡而深沉的爱是如此温暖和难以割舍。
  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完整地解答学生之前提的问题了。胡老师特意让提问题的学生自己来回答先前提的问题:
  “我觉得我懂得了为什么她会那样的悲哀,因为她离开了她的母亲,她离开了她最爱的地方,她离开了她心的归宿。”
  “你使我懂得了爱是伟大的,爱是无价的,任何物质包括金钱,是买不走对亲情,对祖国这种刻骨铭心的爱的。”(这是之前提问把留学与物质生活联系起来的学生)
  “你就让我懂得了一句话,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
  疑虑消失了,问题解决了,学生最终走进了作者,领会了作者的所思所感,体会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其途径不是脱离文本的其他任何方式,而是走进文本,通过语言所描述的对象意境,通过文本意象与自己生活体验的对接,一步一步达到走进作者这一终点。
  因此,诗歌的教学完全可以灵活运用王荣生的关于散文教学的思路,参照胡明道的《纸船》课例,进行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2]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王培 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 363000)

浅论诗歌教学的“两个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