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活力四射,许多教师的新课例与经验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为教学改革的深入持久进行奠定了基础。但是,从调研中可以发现,课程改革推进的力度与落实的成效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部分教师在落实教学改革要求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现象,教学实效性低下,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
一、语文教学应当体现人文特征,但必须兼顾工具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领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同时又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本来功能。叶圣陶指出,语文应当充分运用听说读写开展教学,保证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融合。当前,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就值得商榷。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课程改革的要求,认为重点应当放在人文精神的发掘上面,对于字词句等基础性语文知识的教学反而不够重视,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公开课上设计出了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主题思想发掘得淋漓尽致,但缺少了朗朗书声,没有了对课文中精辟字词的分析揣摩,对优美语段的分析也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写字、读书、理解等方面基础薄弱。语文教学中,缺少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切学习活动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人文性提升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两者相互交融,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语文教学应当强化自主模式,但必须实行有效掌控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与建构,弱化了教师的讲授,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活动的灵活程度。于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把教学课堂完全让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反而抽身出来。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与内容减少了,学生在下面看似热热闹闹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实际上课堂上乱糟糟的,有的学生在小组里面认真地学习,但是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属于典型的南郭先生。直到自主学习结束,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掌握效果也未能全面了解,表面上教学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事倍功半。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掌控,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巡回检查,及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实现二次备课的效果,始终对教学活动掌握主动权,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三、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合作学习,但必须体现独立思维
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主要是以学习小组作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小组竞赛,相互合作研究学习,在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的确是教学成效显著的状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效果并不多见,因为部分教师在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一切的合作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维的基础之上。部分教师在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中,理解片面,更多的是出于追求小组这样一个学习载体的表演性效果,没有建立在全体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许多学生甚至对研究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结果导致合作学习过程变成了个别优秀生的表演秀,或是单向讲授,只不过讲授的主体成了优秀生。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当准确领悟合作学习的内涵,注重“形”,更注重“神”。要求学生在独立思维的基础上,加强相互交流研究,强化合作学习技巧方法培训,并在小组研究中开展帮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同时,教师在学生独立思维、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及难点点拨,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四、语文教学应当倡导师生互动,但必须科学有效组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是以对话方式能够有效贯彻落实为要求的。但是,在实施对话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课堂提问中,部分学生成为了特权阶层,尤其是优秀生,许多教师为了制造出活泼的教学氛围,尽量安排提问语文学习优秀的学生;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发表意见,忽视补充与完善,未能与学生在整个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互动的氛围;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对话交流作为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导致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发掘。这样的误区都导致了师生教学互动成效的低下,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互动教学的科学组织,一方面要在师生提问交流的过程中兼顾到学生整体,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活化互动模式,不仅要通过直接的对话方式,还要运用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学生相互点评等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互动成效,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研究,紧扣重点环节,优化教学活动,确保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高效推进。
(张彤 江苏射阳县第五中学 2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