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凝固的思想,阅读文章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从中国象形文字的龟甲、兽骨,到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人类向浩渺宇宙传送的地球人问候地外文明的信息波速,这些都是语言的载体。作为我们母语的汉语,它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给人以无限的情思。但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候,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是读书人莫大的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阅读方法是进入阅读领域的钥匙,打不开大门,就无法对阅读材料作确切的认识。“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延伸”,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揭示规律、教授方法,让学生学好“一隅”,然后放手让学生从“一”中所展示的规律方法,获得启迪,去独立地“反三”,以促使学生的学法形成迁移。
根据教材的编排,我们把现代文阅读划分为“精读”、“泛读”、“比较阅读”、“快速阅读”四个部分进行训练,并紧扣以下思路:“以读为主”抓熟读,落实语言的训练;“以思伴读”抓精思,进行思维的训练;“以情促读”抓情趣,重视情感的体验。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熟练地掌握此法,能使阅读达到一种可贵的境界,终身受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侧重让学生掌握高低、强弱、缓急三种语调的规律,尽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合于规律甚而纯熟地使用这三类语调。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文字批注法。如用“O”圈出生字词,用“——”划出关键词句,用“()”表示练习的答案,用“?”表示疑难问题等等。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作标记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思想的火花,也给下一次阅读提供很大的帮助。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曾有科学家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发现一个真理更重要。”问题,常常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问题,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起点。阅读也是这样,善于发问是有效读书的重要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可站在考试命题者的角度,用命题者的心理和眼光去审视和阅读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启发、指导学生解疑,最终使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当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后,也可以让学生以命题者的身份大胆设疑、合作解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系列引导,使他们避免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和实效。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爱默森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的教育首先就是尊重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根植于尊重的教育这一大理念中。”
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师生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有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如若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制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彰显与多元理解往往也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这就要教师冷静客观地剖析问题的实质,并加以积极、正确、科学的引导,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方向。我们讲“自主”并不等于放任与盲目;我们讲“尊重个性”并不等同于无原则地纵容劣性;我们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必须讲逻辑,有根据,合情合理。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三、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当我们潜下心来阅读,吟诵着、咀嚼着、回味着、遐想着的时候,思想感情便得到了升华,灵魂便得到了洗练净化,我们便能领略到其中美妙的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心灵共鸣,获得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唯有通过交流,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撞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才会深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病,避免把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把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教师要鼓励学生和别人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或者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喜欢上阅读,热爱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交流将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从而达到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契合,在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老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要强调音符的准确,更要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幼苗,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尽情张扬!
(赵韶秀 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 26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