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章回小说每一回的开头,大都有一首开场诗,用以说明全书的宗旨或者本回的主要内容。因此,读懂这些开场诗,对于了解作者的用意、更好地读懂小说,无疑会有一定的帮助。《水浒传》第一回的开场诗亦即全书的开场诗,引自宋代名儒邵尧夫的《伊川击壤集》,概述了宋代开国盛况,反衬了《水浒传》的时代背景。作者做了局部的修改,更符合全书的要求,对后世的章回小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 开场诗 章回小说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是由宋元讲史话本《新刊宣和遗事》一步步发展成书的。当然,其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受讲史话本体制的影响。据学者研究,讲史话本的体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曼长,所以为了讲述或者阅读的方便,有必要分卷分回设目(一回,就是一次的意思);二是采用断代编年的叙事方法;三是在整部讲史话本的开端,往往有一二首七言绝句或者七言律诗,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开场诗”,原因是说话(说书)艺人在说书开场时往往吟唱这样的诗歌。如《新刊宣和遗事》前集开头即有开场诗云:
暂时罢鼓膝间琴,闲把遗编阅古今。
常叹贤君务勤俭,深悲庸主事荒淫。
致平端自亲贤哲,稔乱无非近佞臣。
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
结尾则都有一首七绝或七律,人们称之为“散场诗”,如《新刊宣和遗事》后集结尾即有“故刘后村有咏史诗一首云”:
炎绍诸贤虑未精,今追遗恨尚难平。
区区王谢营南渡,草草江徐议北征。
往日中丞甘结好,暮年都督始知兵。
可怜白发宗留守,力请銮舆幸旧京。
章回小说每回前面的“开场诗”,显然就来源于宋元讲史话本的“开场诗”。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学术界公认明朝万历末年(公元1610年前后)杭州容与堂刊刻的一百卷一百回本(世称“容与堂本”)“是比较接近《水浒》原貌的一个本子。”[1]我们这次就是以这个版本为主,适当参考流行最广的金圣叹七十回本(实为七十一回)和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本的回前开场诗进行赏析。
百回本第一回前面有一篇简短的《引首》,作为全书的开篇,它是这样写的: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诗后,《水浒传》的作者还解释说:“话说这八句诗,乃是故宋神宗天子朝中一个名儒,姓邵,讳尧夫,道号康节先生所作。为叹五代残唐天下干戈不息,那时朝属梁,暮属晋。正谓是:‘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后来感得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九朝八帝班头,四百年开基帝主。因此上邵尧夫先生赞道:‘一旦云开复见天’正如教百姓再见天日之面。”与许多话本小说的开场诗往往张冠李戴不同的是,这首诗的确是邵尧夫所写,诗的主旨也的确如此,只不过文字稍有出入而已。
邵尧夫名雍,字尧夫,元祐中赐谥号康节(并非如《水浒传》所言“道号康节先生”)。先世是范阳(今属河北)人,自其父始徙居共城(在今北京密云东北),他三十岁时游河南,葬其亲于伊水之上,遂为河南洛阳人。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卒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一生经历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著名的理学大师,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称其少时“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尤精于《周易》,遇事能前知。隐居洛阳三十年,名其所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白天焚香静坐,傍晚酌酒三四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兴至辄吟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不出,出则乘一小车,一人挽之,随意而行。士大夫家识其车者,争相迎候;妇孺老幼,皆喜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有时竟信宿乃去。有的人家还专门为他准备了房屋,等他来住,名之曰“行窝”。他虽隐居但关心时事,与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并与二程交往亲密,程颢叹其有内圣外王之学。又与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及一时名臣富弼、吕公著等过从甚密,他们甚至为他购买了园林宅第。朝廷几次征召他为将作监主簿、颍州团练推官等,他均一再推辞方才受命,然皆称疾不赴。病将终,司马光、张载、程颐、程颢晨夕候问,共议丧事,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大。选择这样一个人的诗歌作为全书的“开场诗”,相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山野草民,都能欣然接受,也肯定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大概正是《水浒传》的作者将上述《新刊宣和遗事》的开场诗换成邵康节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见于《伊川击壤集》卷十五,题《观盛化吟》,原诗有两首,此为第一首。另外,不但1975年江西省星子县宋墓出土的宋版《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中有此诗,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撰写的《邵氏闻见录》卷第十八中《康节先公谓本朝五事条》亦载:
康节先公谓本朝五事,自唐虞而下所未有者:一、革命之日,市不易肆;二、克服天下在即位后;三、未尝杀一无罪;四、百年方四叶;五、百年无心腹患。故《观盛化诗》曰:“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寻常巷陌犹簪紱,取次园亭亦管弦。人老太平春未老,莺花无害日高眠。”又曰:“吾曹养拙赖明时,为幸居多宁不知。天下英才中遁迹,人间好景处开眉。生来只惯见丰稔,老去未尝经乱离。五事历将前代举,帝尧而下固无之。”伯温窃疑“未尝经乱离”为太甚,先公曰:“吾老且死,汝辈行自知之。”永念先公当本朝太平盛时,隐居求志,谢聘不屈,其发为诗章每如此。
这里所列的“五事”,《伊川击壤集》原在《观盛化吟》之后,是作者自己作的注释,用来解释第二首诗中“五事历将前代举”一句中的“五事”。至于《水浒传》的作者为什么引用此诗时稍作文字上的改动,恐怕主要是为了通俗,好让人一看就懂。如果说第四句将“山川”改为“江山”是为了更能代表国家的话,那么五、六两句则显然是为了通俗易懂。因为簪指冠簪,绂是丝制的缨带,均为古代礼服之制,所以“簪紱”便用以指代显贵。“寻常巷陌犹簪紱”的意思就是说一般的街巷里也住满了显贵人家,但许多人恐怕并不知道“簪紱”能指代显贵人家,而将“犹簪紱”改为“陈罗绮”,一般人一看便明白了。第六句中的“取次”是随便、任意的意思,虽然唐宋人诗文中常用,但并不通俗,而改为“几处楼台奏管弦”便通俗多了。同样,原文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作者虽然老了,但是太平盛世的春天并没有过去,鸣叫的黄莺和盛开的鲜花并不妨碍自己春眠不觉晓,而改为“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便成为人人都懂得的意思了。这样一改,全诗的意思便明白多了。
“纷纷五代乱离间”,指五代时期的战乱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妻离子散、背乡离井的深重苦难。众所周知,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从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到北宋建国的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五十余年之间,前前后后竟然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这十五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作“五代十国”,简称“五代”。其中气数最短的后汉前后仅仅存在了四年,而取代后汉的后周前后也仅仅存在了十年。也就是《水浒传》里所说的:“五代残唐天下干戈不息,那时朝属梁,暮属晋。正谓是:‘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大家都知道,走马灯似的政权更迭,必将带来不停的社会动乱,不停的社会动乱必将给人民带来骨肉分离的无穷灾难,而开场诗开头“纷纷”一句,便形象地描绘了这灾难频仍的五十年景象。
“一旦云开复见天”,指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了后周政权,兵不血刃地建立了统一的大宋王朝,并很快统一了全国,让全国人民重新过上了天下太平的和平日子。也就是《水浒传》里所说的:“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九朝八帝班头,四百年开基帝主。因此上邵尧夫先生赞道:‘一旦云开复见天’正如教百姓再见天日之面。”这里虽有为大宋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之意,但也说出了当时普通百姓的心声。我们今天多强调阶级对立,其实,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也有很多时候是统一的。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说的是百年草木沐浴着新朝的雨露阳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万里江山虽然还是原有的万里江山,但国家体制、制度却已经焕然一新。“车书”,典故出自《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人遂取其中“车”、“书”二字合在一起,用以泛指国家的体制和制度。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街巷、市场上陈列着绫罗绸缎;各处的亭台、楼阁间演奏着优美的管弦乐。“巷陌”,街道的通称。(巷,城镇村庄中的道路;陌,街道。)“罗绮”,也作“绮罗”,因罗与绮都是豪华的丝织品,所以常以之指代高级的纺织品。“管弦”,管指管乐器,弦指弦乐器,常以之代指音乐。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意思是人们高高兴兴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在莺歌燕语、鲜花盛开的春天,可以无忧无虑地睡大觉。这两句与前两句显然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话,大概也是原作者邵雍当时的生活写照,相信一般老百姓是享受不到这种生活的。然而《水浒传》所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动乱年代,《水浒传》从民间流传到文人写定的过程也是一个动乱频仍的时代,从作者到广大人民无疑都是企盼天下太平的。因此,选这样一首诗作为《水浒传》这部大书的开场诗,肯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事实也正是如此。所以金圣叹在他腰斩的七十回本中不但保留了这首开场诗,而且在诗后情不自禁地评论说:“好诗!”这还不过瘾,他又进一步补充说:“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有眼力!
正因为这首诗好,选这首诗作为《水浒传》的开场诗才好,所以不但得到了古今读者的认可,也引起了后世作者的摹仿。与《水浒传》同样是畅销书之一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也用了这首诗作开场诗,从文字上看,它用的是经过《水浒传》作者修改过的诗,而不是邵雍的原作,可见此诗影响之大。
注释:
[1]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关于本书的校点说明》,《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王恒展 山东师范大学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