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691

[ 龙海琳 文选 ]   

官场小说中的新闻因素

◇ 龙海琳

  摘 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官场小说已成为文学创作中的独特现象,掀起了中国文坛上一股持久不衰的热潮。多数论者更重视从文学角度切入对其研究,忽略了其背后的新闻因素。事实上官场小说的兴盛与其中蕴含的新闻因素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官场小说起着类似美国当年“扒粪运动”的作用,而这也制约了其文学性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官场小说 “扒粪运动” 新闻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官场小说的兴起就成为当代文坛夺人眼目的风景。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国画》出版并受到读者的热捧后,大量同类题材的小说也随之产生,如阎真的《沧浪之水》、张平的《抉择》、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周梅森的《中国制造》等。到了新世纪,官场小说的风潮依然兴盛,尤其是最近几年,浮石的《青瓷》、肖仁福的《仕途》、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吴茂盛的《驻京办》、魏剑美的《步步为局》、洪放的《秘书长》、唐达天的《一把手》、王跃文的《苍黄》、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等一大批作品在市场上都有着不错的销量,彰示着作为当代文学重要构成部分的官场小说已经进入到了成熟期。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官场小说品种约118种,2009年1月至3月官场小说品种达到123种,无可辩驳官场小说的盛宴到来。从接受层面来说,在690多人的调查样本中,有8成的人阅读过官场小说。[1]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官场小说持续升温的现实。
  官场小说的繁荣自然会引起社会和学者的特别关注,对此,不少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都颇有见地,但笔者更想从官场小说中蕴含的新闻要素来进行阐述。每一个国家,但凡是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丛生、社会矛盾激发,必然引发种种奇闻和丑闻。美国当年就有过喧嚣一时的“扒粪运动”,媒体以揭发黑幕、满足受众猎奇心理为出发点,大量炒作社会负面新闻、披露奇闻异事。当前中国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都市报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迎合了民众对社会新闻的需求,但由于新闻体制的原因,不可能全面引爆“扒粪运动”,于是官场小说进行补位,用小说的方式曲折地反映和批判社会负面就成了一种适时的选择。因此,官场小说具有一些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新闻因素。
  一、官场小说承担着“扒粪运动”的职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美国,社会空前富裕,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政治腐败、贫富分化严重、市场混乱、劳资关系紧张、社会犯罪率高等。当时美国民主制度陷入危机,政风败坏、党魁擅权成为政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新闻界的“扒粪运动”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这场运动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扒粪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几乎遍及各行各业,除新闻记者之外,还包括大学教授、环境保护主义者、牧师等。刊登黑幕的杂志销售量也扶摇直上,比如1903年《人人》的发行量是15万份,1904年为25万份,到了1905年又翻了一番多。黑幕揭露运动中的桥头堡《麦克卢尔》,在1903年至1912年运动进行得最火热的十年中,月发行量几乎都在300万份以上,相对于20世纪初只有7800万人口的美国来说,销量已是极为可观。当时从事黑幕揭露报道的杂志还有《柯里尔》、《人人》、《汉普顿》等等。[2]从杂志的销量和数量可以看出,公众的关注度和猎奇心理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同样,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也面临着现代性的转型。由于中国当前属于尚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过渡的性质和不完善的特点决定了各种类型矛盾的产生。而金钱与权力之间联姻所造成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完善的政治体制在金钱的腐蚀下暴露出种种弊端。这时的公众和当年美国“扒粪运动”时的公众一样,对其公众人物和权力人物产生一种窥视的欲望,迫切想了解省、市、县级机关领导人的政治生活。不同的是,美国“扒粪运动”时期,大量揭露黑幕的文章可以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也可以说由于美国的自由公开,媒体为了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可以毫无阻碍地将负面新闻、奇闻异事搬到公众的视线里,且使之持续十年之久。但在中国是不允许的,这些弊端和黑幕既然不能以新闻的方式公之于众,那必然会有另外一种方式来代替。这时,官场小说的出现,曲折地承担了新闻的职能,承担了“扒粪运动”的职能。
  对于读者来说,官场小说的书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省委书记》、《驻京办主任》、《秘书长》等。公众通常只能通过媒体来了解这些权力人物的官方形象,比如省委书记某某出席某会议、拜访某人、发表某重要讲话,市领导检查创先争优工作等。这类新闻一旦多了、泛滥了,人们对此也就麻木了。由于中国新闻体制的不透明,我们不能在新闻中看到公众人物处在权力金钱驱使下的官场中的经历,在面对家庭、情感、事业时的矛盾和无奈等。所以官场小说的出现,加上醒目的书名,瞬间增强了公众的窥视欲。在公众心中,官场小说代替新闻来全方位地报道公众人物,成为了适时的选择。
  下面试以王跃文的《苍黄》、吴茂盛的《驻京办》、魏剑美的《步步为局》作为三个方面的例证加以阐释。
  1.《苍黄》:幻象中的社会现实
  众所周知,王跃文的《国画》曾创造了官场小说的畅销神话,蛰伏十年后的《苍黄》,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作者在作品的引子部分用了墨子的话作为题记:“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且在引子部分重点突出油画《怕》,油画画的是一个花瓶,作者说:“我似乎总怕那花瓶碎落一地,忍不住想伸手去扶。可是,扶正了花瓶,画框歪了;扶正了画框,花瓶又歪了。两年之后,我才看到画框很不起眼的地方,写着小小的一个字:怕。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心里有怕,敬畏常住。”[3]作者在此安排了具有寓意的一句话和一个道具。人生在世,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内心都要存个“怕”字,特别是官场之人,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大家的。笔者认为将其告知公众应该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新闻媒体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最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为了热门,大家都想挤进官场,这个时候,更需要媒体来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只能说媒体不能做到的,自然会存在另一种方式来补位,让公众了解一个近乎真实的官场。
  《苍黄》中有好多事件本身就是新闻热点。如作品一开始换届选举的“差额”问题、后来的上访与截访、幼儿园中毒、农村“六合彩”、瞒报矿难、有偿新闻、五毛党的生成、控制网络的斗法、官商警匪勾结等,这些都经常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苍黄》里谈了很多截访的事情,也有很多“被精神病”的悲剧:把上访者“刘差配”作为精神病患者送到精神病院去;物价局长舒泽光因为不愿意做差配,骂了县委书记刘半间的老娘,遭到刘半间的打击报复,先查其经济问题,后栽赃其嫖娼,因上访被强行送到精神病医院,最后自杀;财政局副局长刘大亮为竞争局长一职行贿刘半间,没有当上后,公开宣扬刘半间多退他五万元,结果被免职,最后被送入精神病院关押。[4]
  现实中,上访者“被精神病”的案例并不少见。2008年10月,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时,被镇政府抓回送进精神病院20余日,签下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后被放出;2005年,河南省开封市第二职业高中校医江帆因为频繁上访,引起了开封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省里和市里的领导都有指示,“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处理江帆的问题”,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在“领导指示”下将她鉴定为“精神病人”;2004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镇62岁的村民韩翠云,因不满丈夫患职业病身亡后没被确认为工伤,开始上访反映问题,被其所在的王石凹矿信访办工作人员和公安科干警强行送进精神病院达38天之久,理由竟是“表面一看她就有精神病”[5]!其实,从小说中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小说源于生活,故事来自现实。
  在官场中收礼送礼已是很平常的事了,像作品中李济运给老上级送礼,揣着上万元的红包仿如正常的人情往来;李济运习惯性地删掉网络上的负面帖子等,违反职业准则。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已是司空见惯。
  《苍黄》像是近年来一些新闻事件的缩影,“被精神病”、“被自杀”、“被人肉”、“被失踪”、“被三毛党”等等,这些网络热点全浓缩在一本小说中。在这里小说扮演着新闻媒体的角色,将身边真真切切的事情呈现在公众面前。
  2.《驻京办》:文学与现实互动的范本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意见》显示,在未来的6个月内,相当数量的驻京办将被撤销。在网络上讨论撤“驻京办”根治“跑部钱进”的话题不绝于耳,各级媒体也对此消息进行了广泛传播。在这场舆论的漩涡中,小说《驻京办》以及作者吴茂盛,成为了大家关注的对象。
  有人说“一部小说撤了驻京办”,对此,吴茂盛认为撤销驻京办的政策与他的小说不无关系,因为《驻京办》深刻揭露了各级驻京机构“跑部钱进”等诸多黑幕而“得罪”不少既得好处者,从而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吴茂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驻京办》中的人物是有原型的,而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更和现实中的驻京办发生了交集。如吴茂盛说自己有段时间迷上赌博,他写《驻京办》与他最后一次在驻京办的豪赌有关。那次,遭遇到黑社会的“仙人跳”,他输了几十万,还借了高利贷。当时,很多老乡像他一样输得很惨,但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后来才知道这是驻京办主任与黑社会联手做的“局”。在《驻京办》中描写的打麻将、斗地主、扎金花等等赌博场景,也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还有书里面写了个做企业的,叫易翰林,他的原型就是某矿老板。某县驻京办主任还因为吴茂盛的小说《驻京办》引起省纪委的关注,被查办进了监狱。办案人员查实,这人伙同县委书记、县长私分了从某部委跑回的专项资金1000多万。[6]
  在《驻京办》这本官场小说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到小说在间接地承担着新闻“监测环境”的职能,它将各级驻京机构“跑部钱进”等诸多黑幕写出来,让公众了解驻京办的内幕,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本小说也是导致驻京办被撤的原因之一,文学作品与现实官场形成互动,从而促进了反腐行动,要算是意外的收获了。
  3.《步步为局》:官场生态的文学摹本
  在我国,赌博与黄、毒同属社会公害,解放初期曾一度禁绝。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赌博”逐渐成为百姓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于好奇、消遣而参与赌博,以致日久积习成瘾,使得不少人深溺其中,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国家工作人员等。党政干部参与赌博,对国家、社会、家庭、自己的危害巨大。赌博不但会造成社会损失,还容易引发贪污、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等各种腐败和违法犯罪现象。
  近几年,赌博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2010年9月26日湖南湘潭为专项整治党员干部赌博现象,集中开展了10多次专项检查行动,查处涉赌人员17人,涉及党员干部8人,按规定免去了市检察院渎职犯罪侦察局局长等一名副县级、两名正科级、一名副科级干部的职务,在党员干部中引起了震动。[7]还有,据介绍,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的整治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07年以来,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参与赌博案件11起,涉及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34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7人等等。[8]高官赌博越来越猖獗,但我们只知其表,未知其过程。每当新闻媒体报道某某官员赌博被查时,公众会对其“赌博人生”产生一种好奇感:这些政府官员如何在赌场里“拼搏”的?
  古往今来,写官场的作品不胜枚举,但真正从“赌”这个角度切入官场或把官员当赌徒来写的又极为少见。2009年,魏剑美的长篇小说《步步为局》,作为大陆第一本反映高官境外赌博的反腐力作,揭示了澳门赌场的奥妙,更是通过官场、赌场、情场的博弈对人类灵魂的善恶进行了全景式剖析。“官场如赌场”,此小说代替新闻媒体将高官赌博的过程呈现给了大众。
  《步步为局》的主人公汪大明,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偶然发现了“稳赚不输”的秘诀后,便与朋友去澳门赌博,初次出手即大获全胜,由此开始了他的赌博人生,赌桌上的瞬息万变,使他几乎倾家荡产。之后,汪大明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将赌博心态转向职场,费尽心机,竭尽全力,开始了官场的博弈。[9]可以说汪大明真正的赌博是在官场,这也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官员赌博生涯的好奇心。汪大明拍下省里高官豪赌的场景,以此胁迫他们,满足他的升官要求。就此,汪大明拉开了他官场赌博的序幕,面对一局又一局的人生赌博,赌场、官场、情场,他甚至不惜牺牲天性、良知,甚至好友的生命……赌,成了他生活的手段和寄托。
  《步步为局》更像一篇深度报道,深刻揭示了主人公汪大明在官场、赌场的人性博弈,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实,官员对于金钱和欲望的贪婪,引起公众的深思。
  二、官场小说的负面影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官场小说自身确实具有某些新闻因素,比如其情节就如新闻事件的缩影、结构像是一篇篇深度报道的结合,小说间接承担新闻“监测环境”的职能以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为目的等等。但是可能就因为如此,官场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渐渐消退。
  从文学性来看,官场小说中大量的官场阴暗面曝光、权术的披露,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掩盖了文学的人文精神、艺术特色,它只是借助小说这个载体把官场的原生态“报道”出来,并赢得畅销。我们知道官场小说的定义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反映生活的小说类型,但是从现有的官场小说或从其背后的影响来看,让人追捧的是“官场”,而并非点缀其后的“小说”。目前大多数官场小说“以揭黑为卖点”、以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为目的,尽可能多地利用新闻因素去增强传播效果,严重脱离了文学的轨道。
  从艺术性来看,官场小说赤裸裸地将现实的新闻事件告知于公众,十足“原生态”,缺乏艺术上的深入挖掘。晚清时期的一些“谴责小说”昙花一现的病灶在于暴露止于现象,深度明显不够。如今大部分“官场小说”几乎如出一辙。陈旧的全知叙事者视角、凶杀与情色元素、行文间缺乏多义性、满足于批量复制与揭秘,凡此种种,必然使此类小说的艺术落入窠臼。[10]
  从审美性来看,官场小说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层面上制约着其审美创造与品质提升。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官场密切联系着当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道德与法律、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这既是官场小说的题材优势,又是需要作家运用思想与叙事智慧化解的难题。[11]但是从众多官场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家们喜欢借助于新闻手法,类似纪实、写实的手法,将官场的细节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写法,虽给人真实可靠之感,但终究缺少了审美的韵致。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必须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审美性。陆天明的《省委书记》在2002年出版时,一个月就发行了25万册,但他表示,这并不代表一切,“具备多少文学价值,是否能长久地留在百姓记忆中成为经典,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作品都要经受历史的汰选。”[12]
  当今的官场小说就如美国“扒粪运动”时期的新闻报道,由于中国的新闻体制不同于美国,因此不可能全面引爆“扒粪运动”,所以用小说的方式曲折地反映和批判社会负面现象就成了一种适时的选择。
  
  注释:
  [1]王运宝:《官场小说阅读调查》,政府法制,2010年,第2期。
  [2]王小囧:《美国的扒粪运动—揭披社会黑暗的美国新闻时代》,世界博览,2007年,第1期。
  [3]王跃文:《苍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王石川:《还有多少上访者被精神病》,珠江晚报,2008年12月9日。
  [6]谭琳静:《小说<驻京办>作者:谨防被撤驻京办名亡实存》,长沙晚报,2010年。
  [7]颜珂,何浪:《湖南湘潭专项整治党员干部赌博》,人民网,[EB/OL].[2010-09-26]http://legal.people.com.cn/GB/12824009.html。
  [8]文涛:《西藏规定党员干部参赌一律免》,新华网,[EB/OL].[2010-10-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0/18/c_12673044.htm。
  [9]陈亮,杨晖,周小浦:《论赌博心态与腐败行为的关系及其预防机制——以官场小说<步步为局>为例》,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4期。
  [10]金星:《“官场小说”的前世今生》,嘉兴日报,2009年6月19日。
  [11]荆亚平,周保欣:《道德、人性与政治——当代“官场小说”的审美偏失》,人文杂志,2010年,第4期。
  [12]陈竞:《官场小说热销引人深思》,文学报,2008年3月21日。
  
  
  (龙海琳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10081)

官场小说中的新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