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668

[ 张同胜 文选 ]   

水浒人物身体叙事的文化阐释

◇ 张同胜

  摘 要:水浒人物中有的须发为黄发、黄须、赤发、赤须、卷发等;有的眼睛是绿色即碧眼、有的眼睛是红色等;肤色有白色、黑色、黄色等;在形体上,有的特别长大健硕。种种体貌特征表明水浒人物中有一部分是鲜卑人的后裔或色目人,因为鲜卑人的体貌特征为“须黄、肤白”;而色目人则是碧眼、赤须、红发。这也表明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既有汉化,又有胡化,但更多的是民族之间的互化。
  关键词:水浒人物 形貌 鲜卑人 色目人
  
  身体叙事与身体文化的研究,是当下的一个热点。从身体叙事角度探讨水浒好汉的文化承担,对于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水浒文化乃至小说的文学意义等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但迄今前贤时俊对此涉笔甚少,因此尚有探讨的必要性。本文从水浒人物的体貌特征诸如须发、眼睛、肤色、形体等(刺青也属于身体文化,水浒好汉中如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花项虎龚旺、花和尚鲁智深等都在身上刺绣,但它是后天所为,不是天生,因此本文不论)出发,结合种族或民族之体貌特征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试论述这些体貌特征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一、须发
  梁山泊水浒好汉之须发,并非仅仅是黑头发、黑胡须,还有黄发、赤发、黄髯、红须鬓、卷发赤须、黄须等,这些不是为了美化或妖魔化他们,也不是漫画以取其奇形异貌,而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稗史中的“活化石”。
  《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迳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写李云赤须、红头发、碧绿眼睛,长得像“番人”:“面阔眉浓须鬓赤,双睛碧绿似番人。沂水县中青眼虎,豪杰都头是李云。”[1]其实,李云并不是长得“像”番人,而是他身上流淌着西域人即色目人的血液。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云:“质言之,西域人者色目人也。”[2]色目人不惟是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之白种人,也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如鲜卑人或乌孙人等。唐人颜师古对《寒暑·西域传》注云:“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本其种也。”尚衍斌《西域文化》认为,“乌孙人应为深目高鼻、赤发碧眼之欧洲人种。”[3]由是观之,李云这位“青眼虎”(青,此处乃“绿”的意思),显然不是汉人,而是色目人。
  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说有一个大汉望着宋江便拜。宋江扶起来问他是谁,那汉答道:“小人姓段,双名景住,人见小弟赤发黄须,都呼小人为金毛犬。……”宋江看这人长得“焦黄头发髭须卷,盗马不辞千里远。强夫姓段涿州人,被人唤做金毛犬。”这位盗马贼段景住,其须发或黄或红,这一体貌特征也传达着其身份和种属,以及民族文化等信息。
  再如第七十回,张清在上梁山前向宋江举荐东平府一个兽医皇甫端,并说“此人善能相马,知得头口寒暑病症。下药用针,无不痊可。真有伯乐之才。原是幽州人氏。为他碧眼黄须,貌若番人,以此人称为紫须伯。”且不说游牧民族本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相马、驯马和养马以及医马,就以皇甫端之“碧眼黄须”来看,就可以断定他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后裔或西域人,极有可能是黠戛斯人。《新唐书》二一七下《回鹘传下》附《黠戛斯传》云:“(黠戛斯)人皆长大,赤须、皙面、绿瞳。”
  第三十七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夜闹浔阳江”中宋江看那张横时,但见:“七尺身躯三角眼,黄髯赤发红睛,浔阳江上有声名。冲波如水怪,跃浪似飞鲸,恶水狂风都不惧,蛟龙见处魂惊。天差列宿害生灵。小孤山下住,船火号张横。”从中得知,张横之绰号“船火儿”可能就来自其“黄髯赤发”,而我们又知道他亲弟弟张顺“浪里白条”皮肤特白,他们既然是亲兄弟,估计张横皮肤也应该是白的。这些身体叙事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在向读者传达着文化的信息吗?
  赤发黄须,绝非上面列举的几个人,其他水浒好汉的须发简略列举如下:杨志“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第161页),孙二娘是黄头发(第390页),李逵这条“黑凛凛”大汉也是“赤黄眉”(第547页)、“黄发”(第900页)、“黄髭须”(第1065页),朱贵“三丫黄髯”(第152页),阮小二“胸前一带盖胆黄毛”,阮小七“腮边长短淡黄须”(第198页),燕顺“赤发黄须”(第461页),宣赞“卷发赤须”(第944页)。另外,不属于水浒好汉的牛二,其须发是“卷螺发”(第164页), 蒋门神“黄髯斜起”(第416页)等等。这些形貌毫无疑问不会是汉人的形貌特征,他们一般是色目人,或是民族融合的后裔。
  或许有人说《水浒传》是小说,其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不足为凭。那么,我们看看正史,也有此类的记载。《晋书》六《明帝纪》记载:“(王)敦正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晋明帝的母亲为“燕代人”,陈寅恪认为“燕代正当拓跋部人之地”,晋明帝“须黄,状类外氏,其母极有可能是鲜卑人”。又,《三国志·魏志》一九《任城威王彰传》记载:“太祖(按:曹操)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裴注引《魏略》曰:“刘备使刘封挑战,太祖骂曰:‘待呼我黄须来。’彰须黄,故以呼之。”陈寅恪说:“晋明帝之父元帝司马睿,本琅琊王。明帝之母荀氏来自燕代,因而生下‘黄须鲜卑奴’明帝司马绍。而《卞皇后传》称卞氏为‘琅琊开阳人’,‘本倡家’。则卞氏亦有可能是自燕代流落到琅琊的鲜卑人。”[4]陈寅恪考证说,鲜卑人特征是“黄发白皮肤”[5]。曹彰“黄须儿”,是由于其母是鲜卑人。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水浒传》中上述水浒人物的“黄发”,不是《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即老人之意(老人发白,白久则黄),因为水浒好汉大多是二三十岁。
  我们再看看其他旁证。南宋人龚圣予在《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给美髯公朱仝的赞语为:“长髯郁郁然,美哉丰姿。忍令尺宅,而为赤眉。”从中我们得知,朱仝是大胡子,且是红眉毛。
  元杂剧《博望烧屯》中,诸葛亮说关羽“生得高耸耸俊鹰鼻,长挽挽卧蚕眉,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黑漆漆之柳美髯垂。”这个关羽长着“鹰钩鼻”,显然带有胡人的色彩。《燕青搏鱼》中蔡衙内是“黄发”:“[尾声]你道是他打了我呵似房檐上揭瓦,不信道我打了他呵就着我这脖项上披枷。调动我这莽拳头,拓动我这长捎靶,我向那前街后巷便去爪寻他。(带云)若见了他呵,(唱)我一只手揪住那厮黄头发,一只手把腰脚牢掐,我可敢滴溜扑活撺那厮在马直下。”李逵是“黄髭髟”,如《梁山泊李逵负荆》中说:“[正宫][端正好]抖搜着黑精神,扎煞开黄髭髟,则今番不许收拾。俺可也磨拳擦掌,行行里,力按不住莽撞心头气。”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小说《水浒传》中人物的身体叙事与元杂剧中身体描写有如此契合,也值得深入探讨,至少元杂剧中人物“黄头发”、“鹰钩鼻”、“黄髭髟”等应该是色目人的真实记录吧?那么,小说中的水浒好汉之赤须黄发,恐怕不会没有其历史依据吧?
  二、眼睛
  上文提到,李云、皇甫端等人是碧绿眼睛,而碧眼者还有罗真人,他“碧眼方瞳”(第791页)。而在《三国演义》中孙权被骂作“碧眼小儿”。火眼狻猊邓飞、李逵、张横等人都是“红眼睛”,下面我们从眼睛的颜色主要以“碧眼”来看看水浒人物的身体文化。
  在汉语词典中,“碧眼”有两个意思:
  1.绿色的眼睛。唐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诗:“麻姑山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诗之二:“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朱锡梁《白门咏史》之二:“虽然陵墓残薪采,碧眼孙郎是可儿。”传说中的神仙,眼呈碧色,形体多用松、柏、鹤、龟等来比拟。葛洪曾指出,“方瞳”是神仙的特征之一。这大概还与早期高僧多从西域而来有关,表现为人种特色,所以说“碧眼方瞳”是神仙。《神相全编》卷六引《神异赋》云:“重颐碧眼,富贵高僧。”[6]卷九引《罗真人相赋》云:“眼黄眼碧,为僧为道以高荣。”[7]又引《惊神赋》曰:“龟形鹤骨,乐道山林。”[8]《玉管照神局》也说:“林泉有碧眼神仙。”[9]《夷怪乙志》卷一《庄君平》中提到有个“独传相神仙之术”的福州道人,他说“有道之士,所以异于人者,眼碧色也。”《韩湘子全传》第九回中,“绿毛龟道:‘我挺身浮绿水,藻萍深处现出碧眼胡儿。’”《唐摭言》卷十卢汪在《海叙不遇》写酒胡“鼻何尖?眼何碧?”据元人陶宗仪记载,杭州某回回娶妇楼塌,王梅谷作戏文曰:“……压倒象鼻塌,不见猫睛亮。……哀哉,树倒猢孙散。”[10]将回回称之为“胡孙”,认为其体貌特征主要是长鼻子、猫眼睛。所谓“猫眼睛”,也就是眼睛是绿色的或黄色的,即色目人之眼睛也。而南怀瑾认为碧眼方瞳是气功修炼到一定境界的表现,当某人修道有成时,“气脉全通,两眼蓝色,眼瞳定而有力,发出方楞似的光芒。”[11]这种说法恐怕是臆想而已。
  2.“碧眼”旧指胡人,后指白种人。唐人张说《苏摩遮》:“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还说:“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唐代诗歌中多有“碧眼”之歌咏,如李贺《龙夜吟》云:“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一声似向天上来,月下美人望乡哭。”岑参《送别颜真卿》有诗句云:“君不见胡笳声最悲,紫髯碧眼胡人吹。”张籍《永嘉行》云:“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宋人苏轼在观赏唐人韩干的画时赋诗,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鲜卑”。明人陈汝元《金莲记·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明人徐渭《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鏤金小字半欲灭,付与碧眼译不出。”明人张岱《夜航船》云:“孙权幼时眼碧色,号碧眼小儿。”此说不确切,孙权并非幼时眼睛碧色,“小儿”之谓,乃詈人语也,非指幼时。清人黄遵宪《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祇增人愁。”
  这两个意思,无论是“绿色的眼睛”还是“胡人”,其实都与色目人相关。如前所引,唐人颜师古认为唐时“青眼赤须状类猕猴者”胡人是乌孙人后裔,尚衍斌认为,“乌孙人应为深目高鼻、赤发碧眼之欧洲人种。”即碧眼实乃色目人的体貌特征之一,有时也以“碧眼”代指色目人。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中“小霸王”指的是孙策,“碧眼儿”说的就是孙权。小说中是这样描述孙权的:“方颐大口,碧眼紫髯”。《献帝春秋》称孙权为“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三国演义》中关羽骂孙权为:“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张辽、张颌也骂孙权为“碧眼小儿”。骂孙权为“碧眼小儿”,一种可能是借孙权骂西域来的色目人;一种可能便是其母身上真的流淌着胡人的血液。为何借孙权来指桑骂槐呢?因为孙权的姓即孙使他们联想到了猢狲、乌孙吧?《西游记》中须菩提真人给孙悟空命名的时候不就是有如此的联系吗?蜀汉刘备是《三国演义》赞美的对象,而曹操又是小说针砭的对象,以之代指胡元,不敢过于露骨,于是孙权便成了冤大头,被骂作是“碧眼小儿”,即孙权成为蒙元时期南人、汉人指桑骂槐的泄愤之的了。《三国演义》一开卷叙述张角事时,说山中一“碧眼”老翁给他了一卷天书,由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成书时间颇为相近甚至几乎同时,因此以《三国演义》中的“碧眼”叙事与水浒人物相比照,应该也是一佐证。
  由以上论述可知,水浒人物中的李云、罗真人、皇甫端等都是色目人,或者退一步说,他们即使不是色目人也是色目人的后裔。
  三、肤色
  汉族为黄色人种,故皮肤为黄色。如病尉迟孙立,便是“淡黄面皮”(第731页);病关索杨雄“淡黄面皮”“面容微黄”(第650页)等等。而《水浒传》中,除此之外,许多人物的皮肤不是黑色就是白色。
  张顺皮肤特白,“遍体霜肤”,号“浪里白条”。小说赞美他是“似酥团结就肌肤、如三冬瑞雪重铺、马灵官白蛇托化、似万万锤打就银人、是五台山银牙白象、似玉碾金刚、玉龙”(第555页)等。戴宗以“白大汉”称之,看来的确不是一般的白。《水浒传》中皮肤特白的不止张顺一人,如裴宣生得“肉白肥胖”(第648页),再如白面郎君郑天寿、玉幡竿孟康、浪子燕青等等都生得肤白。
  河北卢俊义号称“玉麒麟”,“身躯九尺如银”,说明他也是“肤白”。燕青“一身雪练也似白肉”、“面似堆琼”、“肤白”(第904页)等身体描写,表明他也是皮肤极为白皙。他们如果不是鲜卑人,便是色目人,或者是其后裔。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之间,鲜卑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北魏,后分为北齐、北周。而据历史学家考证,建立李唐王朝的李氏身上至少部分流淌着鲜卑人的血。河北,古称燕赵之地,鲜卑人多居留其地。或许,这里留有其后裔,故卢俊义、燕青等人皮肤特白。
  《晋书》一一四《苻坚载记下》云:“秦人呼鲜卑为白虏。”原因就在于鲜卑人“肤白”。据陈寅恪考证,“须黄、肤白为鲜卑人特征”[12]。而《新唐书》二一七下《回鹘传下》附《黠戛斯传》云:“(黠戛斯)人皆长大,赤须、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黠戛斯人“赤须、皙面、绿瞳”,这是西部鲜卑人的特征。[13]李端《胡腾儿》(《全唐诗》卷284)写道:“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肌肤如玉,可见皮肤之白。唐诗也可以为之一证。据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考证,蒙古西征,从中亚、西亚乃至于欧洲带来大量驱口,即西域人大量东迁,并在中土娶妻生子,因此成书于元末的《水浒传》,其中的人物带有西域人的体貌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水浒人物中黑皮肤的也不在少数,如李逵是“黑凛凛”一条大汉:“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第547页);刘唐“一身黑肉”(第186页);宋江也生得“黑”,“面黑身矮”,人皆称他“孝义黑三郎”(第245页),自称“山东黑宋江”,戴宗第一次见他骂“矮黑杀才”,李逵则称他“黑汉子”(第457页);蒋门神蒋忠,也是“一身紫肉横生”(第416页)。如此等等,都表明《水浒传》人物颇有民族融合之印记。
  四、形体
  以水浒好汉而论,其形体可谓是高矮、胖瘦、丑俊等各各不同。至晚明,绍兴还有百姓扮演水浒好汉以祈雨的活动,张岱《陶庵梦忆·及时雨》记载“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等,凑成三十六天罡,这里有戏谑的成分,但也有迷信“及时雨”美名的成分。但《水浒传》中早有此等身体叙事,如“相貌语言,南北东西各有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是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认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这是表达作者政治乌托邦的理想,即“八方异域,异姓一家”。
  从水浒好汉的绰号也能看出他们之奇形怪貌,如豹子头、美髯公、赤发鬼、浪里白条、白面郎君、摸着天等绰号是依据其形体之特点而起的,即林冲头如豹子,朱仝是大胡子,刘唐“鬓边有搭朱砂记”,张顺肤白,郑天寿面白俊俏,杜迁身长猿臂等。这或许是想表达“形容古怪,石中有美玉之藏”吧。
  郁保四、孟康、蒋门神、李逵、牛二等都是身高一丈,长得雄壮。郁保四“身长一丈,膀大腰圆,当道一站,万夫莫开,所以人称险道神”(第1002页)。孟康因为“长大白净,人都见他一身好肉体,起他一个绰号,叫他做玉幡竿”(第648页)。牛二也是“黑凛凛一大汉”形貌生得粗丑:“面目依稀似鬼,身材仿佛如人。杈枒怪树,变为胳膊形骸。臭秽枯椿,化作腌臜魍魉。浑身遍体,都生渗渗濑濑沙鱼皮;夹脑连头,尽长拳拳弯弯卷螺发。胸前一片锦顽皮,额上三条强拗皱。”(第164页)
  再如宣赞“此人生得面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使口刚刀,武艺出众。先前在王府曾做郡马,人呼为丑郡马”。小说称宣赞赢了番将,其实他的形貌何尝不像番将?从以上形体来看,我们可以大胆断定,水浒人物中少数民族兄弟实在是不少。
  我们再从《水浒传》中女性的身体叙事来看,孙二娘、顾大嫂、一丈青等女子的形体,也不是小巧玲珑的江南女子之形体,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女子的形体,要么粗壮,要么长大。我们从小说文本中的描写来看:
  孙二娘的形体模样是:“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第二十七回)且不说她那一头黄发,就看其粗壮的身躯,便是色目人的形体。
  顾大嫂长得如何,小说写道:“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红裙六幅,浑如五月榴花。翠领数层,染就三春杨柳。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第728页)
  当然,《水浒传》是在书会才人说唱艺术基础之上经文人润色而成的,其中的身体叙事也不乏模式化描述,如美髯公朱仝有“关羽”之胡须,关胜颇有关羽之神态,“生得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也使一口“青龙偃月刀”。豹子头林冲,似乎是想模仿张飞。宋江有帝王之相:“眼如龙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而玉麒麟卢俊义则是“目炯双瞳”,据说舜、项羽等都是“双瞳”,以此形容卢俊义天生不是凡人。潘金莲、潘巧云等长得就是一副淫妇的容貌,如此等等,都具有模式化身体叙事之特征。
  五、民族融合
  至晚到汉代,就有西域人来到中土安居乐业。《汉乐府·羽林郎》云:“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这里的胡姬就是西域人。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各民族有所融合。如前所述,司马晋家、曹魏家都有鲜卑人的血统。《魏书》一一三《宫氏志》记载:“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慕容氏是鲜卑民族的一部落。在《水浒传》中,慕容知府的妹妹为宋徽宗的贵妇,而慕容氏本是鲜卑族之一支,慕容氏本身就是民族的言说,从其姓氏可知,这个知府与鲜卑族有着血统上的联系。
  隋唐时期,无论是隋杨,还是李唐,皇家至少后族都是鲜卑人。而出使唐帝国的使者,有的留在中土娶妻生子。《唐会要》(卷100)云:“贞观二年六月十六日敕:诸藩使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再如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原为“营州(东蒙古)杂胡,其父大概为西域康国即萨马尔罕的胡人,母为突厥人”[14]。唐代宗之世,“先是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15]。唐德宗时,“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检括有田宅者,尚有四千余人。朝廷欲行遣归,结果“胡客无一人愿归者”[16]。西域胡人,在中土娶妻妾,其子女自然带有胡人的体貌特征,因而黄发、红须、碧眼等也就司空见惯了。唐代诗歌亦可以佐证。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后半部分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李白诗歌中不乏“胡姬招素手”之饮酒诗句,足以说明当垆胡姬之多。
  西域人不仅在中原生活,而且还经商、读书、做官等。西域人在唐代做官,且不论。就以宋王朝而言,也有不少西域人在做官,如宋末西域人蒲寿宬、蒲寿庚兄弟俩分别在梅州、泉州做官。[17]还有生活在宋王朝领域内的西域人,汉文化程度很高,如安世通,本安息人,入青城山学道,且有忠义心,写得一手好书信。[18]由是观之,有宋一代,即使是在中土,红头发、绿眼睛等相貌之人也不在少数。《太平御览》云:“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太始以来,中国尚之。”南宋范成大《揽辔录》云:“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汉化,还是胡化?一直以来的汉文化总是同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其实是错误的。中华文化的生成,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互化,是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相互吸收,绝对不存在着所谓的一边倒的汉化。
  民族大融合,到了元代更甚。蒙元统治时期,大量西域人东迁,他们在中土的公牍中被称为色目人。“东迁西域人初到中土者多为军士、工匠、商人等”[19],他们与汉人联姻者颇多。以上职业,似乎与水浒好汉上梁山之前的工作或职业多为相似。“仅从文献记载看,元时自岭北到云南,由畏兀儿地至江浙,西域人在华之踪迹几乎无处、无地不在。”[20]明人田汝成说:“元时内附者,又往往编管江浙闽广之间,而杭州尤伙,号色目种。隆准深眸,不啖豕肉。”[21]而众所周知,杭州乃南宋、蒙元时期说唱艺术极为发达的地区,号称是“销金锅儿”。因此,勾栏瓦舍中的说唱故事,难免不打上此身体文化的烙印。而说书艺人或书会才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谑称也罢,指桑骂槐也罢,将孙权骂做“碧眼小儿”,也是民族文化冲突、融合过程中留下来的历史痕迹。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成书于元末的《水浒传》不会不反映蒙元时期的色目人之相貌。从水浒人物的身体描写,我们不仅得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西域人或西域人的后裔,而且还可以深入理解热血阳刚、尚武好斗、血腥复仇、兄弟平等之水浒文化。虽然正如鲁迅所言“梁山泊并不是把所有人都看做兄弟的”[22],但“兄弟”一论尤其是结义兄弟之平等理念,实与儒家之等级伦理文化迥然不同,这或许也印证了中华文化乃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由以上水浒人物的形貌叙事可知,身体是一种身份,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实在。荣新江认为《清明上河图》上“千汉一胡”,这个胡人就是城门前那位牵驼人,“他那突出的颧骨、深陷的眼窝、高翘的鼻梁、厚重的嘴唇”表明他是这幅图中惟一的胡人[23]。其实,“千汉一胡”的说法未必确切,因为汴河桥上的那些人中恐怕有很多是民族融合后的后裔,如水浒人物那样有黄须赤发的、有绿瞳皙面的等等,能清楚地区分他们是“汉”还是“胡”吗?人们往往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历史上历次的民族融合,都是汉文化同化了少数民族文化,其实,这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水浒人物的身体叙事及其身体文化,表明了人们臆想中的所谓的汉化,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胡化;当然,更多的是胡汉互化,即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经典的通俗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9XJC751002;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批准号:11LZUJBWZY003。)
  
  注释:
  [1]容与堂:《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37页。
  [2][17][18]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绪论”第1页,第6-7页,第5-6页。
  [3]尚衍斌:《西域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4][5][12][13]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第85页。
  [6][7][8]顾颉:《相术集成》,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第184页,第182页。
  [9]齐邱:《玉管照神局》,《四厍术数丛书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15页。
  [10]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嘲回回》,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
  [11]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14]转引自[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羽田亨引自《桑原博士东洋文明史论丛》,第367页《安禄山的出身》。
  [15]参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代宗纪》。
  [16]参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德宗纪》。
  [19][20]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第68页。
  [2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八·南山分豚城内胜迹真教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2]鲁迅:《鲁迅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31页。
  [23]荣新江:《〈清明上河图〉为何千汉一胡》,《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张同胜 甘肃兰州大学文学院 730020)

水浒人物身体叙事的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