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继《水浒传》之后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小说。书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反对招安,仇恨外族入侵,提出了“均贫富”、“平等”等思想。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关键词:《水浒传》 《后水浒传》 杨幺
《后水浒传》四十五回,题青莲室主人辑,有采虹桥上客题于天花藏之序,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
从书名上看,《后水浒传》可以看成是《水浒传》的续书,它是在《水浒传》之后写成的类似《水浒传》的书,也是反映草莽豪杰反抗官府的一部小说。具体地说,《后水浒传》以南宋初年杨幺为首领的洞庭湖农民起义为题材,实与梁山无关。作者以天运循环、劫数报应之说,认为二十八宿与九曜星君将再世创业,杨幺即为宋江转生,与水浒故事联系起来。故在《后水浒传》的故事情节中,处处可以看到借鉴或模仿前书的痕迹。如水浒故事中的武松打虎、王婆说情、棒打教头、江州题诗、李固卖主以及生辰纲、十字坡等,均可在《后水浒传》里看到它们的影子;至于吴用、公孙胜、李逵等人物,亦不难在书中看到。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宋江等梁山好汉转生为杨幺等洞庭英雄是全书立意的基础,作者利用消极的轮回转生说,为一个积极的主题——英雄的斗争精神不息——服务,作者的这一大创造,使得小说在铺叙情节和刻画人物时,不仅处处与水浒精神相呼应,同时也深化了思想主题。
小说讴歌了洞庭湖上反抗南宋统治阶级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同时避开了反抗者惨遭杀戮的失败命运,让杨幺等英雄通过轩辕井升天而去,预示了斗争之火将继续燃烧下去,不会熄灭,这也正是《后水浒传》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清初之所以出现这样一部小说,明显是作者借南宋初年的历史,影射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小说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满清统治的不满,如书中对金人是绝对反抗和仇视的;另一方面对水浒英雄因招安而遭到迫害表示愤懑不平,故书中不提或反对招安;小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追求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反映了明末清初群众的复杂心理。
与《水浒传》相比,《后水浒传》在内容与叙事上,有以下特点:
1.是杨幺一人之传。金圣叹说《水浒传》是一零八人合传,几乎每人都有一段上梁山的历史,他们是分头奔向大寨,上了梁山的。《后水浒传》却不同,它主要是写杨幺的造反经过,并以杨幺为中心,反映各路草莽豪杰主动结识杨幺,共奔洞庭湖创业。小说描写和叙述了以杨幺为首领的洞庭农民起义军,从发生、发展、壮大到失败的全过程,结构和脉络清晰明了。它同《水浒传》一样,反映和歌颂了草莽豪杰锄强扶弱、反抗官府的行为和斗争,同样谱写了一曲人民群众争取生存权利的赞歌。
2.杨幺是一个超过了宋江的首领人物形象。杨幺虽是宋江转世,却比宋江神勇、刚强、敢作敢为。他比起“面黑身矮”的黑三郎,外貌确实不凡:“身材八尺,膀阔三停。丰姿光彩,和蔼处现出许多机变;声音洪亮,谈笑来百种惊人。”(第三回)是一个天生服众的领袖人物。他生于河东寄远乡,被湖南岳阳府柳壤村杨得星领养,自幼得九天玄女梦授神力与十八般武艺,能征善战;与宋江的“懦弱没主见”截然相反,他是“见人不平便肯相助,见人患难便肯相扶”,不像宋江那样,单凭仗义疏财去结识兄弟,而是具有侠义心肠,广受百姓喜爱,故人称其“楚地小阳春”,又称“全义勇杨幺”;他曾醉骑猛虎三百里到长沙,结识了好汉花茂、吕通及天雄山游六艺、滕云;在家乡,他带头反抗贺太尉抢占柳壤村风水地,被刺配大同。一路上,在谢公墩,他棒打王豹;常况杀人,他冒名顶罪;蛾眉岭结识殷尚赤、屠俏;朱仙镇登擂台,教训乐汤。遇赦回乡,义救许蕙娘,黑夜闹东京;与劫法场的众英雄白云山同聚义。他又在探亲之时,替父母“待罪”,被众人所救,与王摩、马霳等众豪杰,以八百里洞庭湖为根据地,聚义君山,做了寨主。作者集如此众多的美好品质和杰出武艺于杨幺一身,使他成了大大超过宋江的理想人物形象。
3.故事减少了传奇性,増强了现实性。《后水浒传》的内容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人物更真实可信。与大砍大杀、天马行空的水浒风格不同,《后水浒传》中的豪杰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造反上山的行为更真切,更令人同情。他们也杀人,但对个人与家庭、首犯与从犯分得清清楚楚,从不乱砍乱杀,体现出了难得的理性意识。如杨幺为村民争地,而打了贺太尉;猎户花茂因县令霸占其虎皮,怒而反抗;军官邰元,杀的是霸占其妻的恶公子;甚至像没落子弟殷尚赤,为争自己喜爱的妓女而被迫与人作对,占山为王,也令人信服。还有像渔民岑用七、小贩马霳、道士贺云龙、文人袁进等,都是义军的主力,他们绝不滥杀无辜。杨幺说:“贺省与我为难,只可寻他一人,却与家小何仇?”(第三十三回)“到贺太尉家,只容搬取金银衣饰,不许杀害人口。”(第三十四回)又“义军袭广陵,擒拿董索时,则并不加害军民人等,故此城内各安然闭户在家。”(第三十七回)
4.举义旗,反招安,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以杨幺为代表的洞庭湖义军,是有理想、有原则的。杨幺对形势看得异常分明:“近日宋室大坏,朝中不用好人,四方盗贼蜂起,常有豪杰义士不得已逃窜山中,避被鱼肉。”(第三回)可见是官逼民反,造反有理。杨幺对此却分得很清,他认为“日劫过商,夜扰村落” 即为盗,而“锄强除恶” 即为义。当他流配大同时,他想的是:“我今此去,一则寻找根源(按:指寻找生身父母),二则识访英俊,三则揽天下之形势,兼看宋室如何,以图日后事业,才是英雄本色。”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他说:“久欲人无贫富,因劫富以济贫。昔视性有善恶,故惩恶以劝善。乡民知者以为平等,愚民不知者以为逞强。”(第三十八回)明确提出“人无贫富”、“平等”的主张。 当有人拿他与宋江相比较,问他对宋江的看法时,他说:“宋江的仗义疏财、结识兄弟,便可学得;宋江的懦弱没主见、带累兄弟遭人谋害,便不可学他。”(第二十七回)明确地表示反对招安,这是《后水浒传》认识上的进步。小说的后半部分,杨幺南征北战,所杀所灭的主要对象均是叛国投敌者,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如贺太尉:“我向来按兵武昌,实是观望之心,拥兵自固;若金兵一来,则反宋归金,保全富贵。”(第三十四回)这不是汉奸卖国贼的嘴脸,又是什么?夏不求用钱买得金地莱州领军之职,而董敬泉则托夏买官,说什么:“今见宋室将亡,已托夏霖恳求楚帝(按:指张邦昌),许破广陵保全俺家”,“前俺着人叫他替俺谋斡一个大大的官职。”(第三十七回)降金投敌,有损民族大义,乃十足的恶人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民族立场。
5.在叙事和人物描写上,《后水浒传》亦不乏成功处。如第三回写杨幺醉酒归家、路遇猛虎一节,虽有《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痕迹,却另辟蹊径,独具特点。杨幺醉酒路上,先是把虎误认为人:“忽听见旁边一高一低的喘声,误以为是醉倒路边的人,想近前叫醒他,一起做个伴儿走”,当走近一步,又误认为是谁家丢失的黄牛,还想:“若被人牵去,也值百十贯文,又没了耕种替力,何不牵到前面,叫人认去也好。”杨幺醉中尤能替他人着想,颇具人性。他的两次误认,都归因于现实中的生活经验。他在生活中看见过牛,熟悉人,却没见过虎,因此误认的情景是真实的,也反映了他的醉态和心理活动。直到老虎扑到身上来,他方知是只猛虎,两相搏斗,力量悬殊,生死一瞬,十分惊险。至于“用两手死按住了虎项,腾身骑跨,跳上虎背”的情节,想象奇特,出人意外。他像一个老练的骑手,骑虎三百里,到了长沙县,竟将老虎累死,打虎可谓别具一格。此外,其它如邰元杀妻、“孙节级狱底放冤人”的故事等,亦写得委婉曲折,生动传神。
6.小说亦善于用诗词表现人物、风光、场景。如用诗词写李逵式的人物马霳的外貌与性格、品质,十分到位:
头大面圆,一块额颅横突出;身长力大,两双怪眼直睁圆。鼻孔撩天,气出有如烟管;洪声震地,行动实类奔牛。一张阔嘴,上下齿牙皆独骨;两个硬拳,左右手腕是一棍。性烈拔山扛鼎,交情誓死同生。一味言憨性直,不知者尽道疯颠;满腔义重情真,知我者俱称侠汉。喜结弟兄并酒肉,舍此无他好;仇恨奸佞与贪夫,以外皆平等。上关气数降星辰,下报前冤生恶煞。
韵文中说他头大眼怪、“鼻孔撩天”,说明他的长相不甚好看;声大力大,能“拔山扛鼎”,可见其武艺出众;性格憨直,虽好酒肉,却重情重义,是个坚定的革命派。由此可见,马霳形象鲜明。
又有一段写战船下武昌的场面,亦可见义军船只整齐,军纪整肃,描写到位:
艨艟战舰,旗帜帆桅。艨艟战舰,分布得水面上船只,一如星斗;旗帜帆桅,调拨的满队中军士,恍似蛟龙。军师号令,山岳不移;元帅指麾,风云俱变。忽尔行来,摆列得是长蛇势、梅花势,若续若连,细细不乱;突然屯住,安插的是太极阵、三才阵,似潜似伏,寂寂无声。军威赫赫,日设多旗;兵势严严,夜张盛火。貔貅帐内昼谈兵,刁斗营中夜讲武。真令近睹者魂消,果使远闻者丧胆。
总之,《后水浒传》叙事明了,描写简约,语言俚俗,善用诗词,保持了平话色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侯忠义 北京大学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