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问世以来,全世界出现了不计其数的音乐专辑,这些音乐专辑制作精良,影响深远,尤其是专辑的名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以华语音乐专辑的名称为材料,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专辑命名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音乐专辑命名 个体价值 见贤思齐 韵律线索
名称是音乐专辑的灵魂,每张专辑中不见得每首都是制作精良的好歌,但是其名称必须响亮出彩,所以命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收集了一部分华语女歌手的歌曲专辑名称,从中发现了一些特点:
一、个体价值观的凸显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书籍及圣人的语言,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它们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消失,而是伴随着文字保存至今,塑造了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观,并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强调群体的价值观,认为人是一种群体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人的本质体现在他所处的群体关系的总和中。而庄子强调个体的存在,“生死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于是有人说“儒家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价值,庄学则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价值”[1],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是个体价值姿态最丰富的时期;近现代家国危难之际又是群体价值观最统一的时期;在当代,个体价值又被推向高潮,专辑命名也体现了这一点。
个体价值决定了歌手的存在,制作人在对专辑命名的时候,采用能够最大程度凸显歌手个人价值的命名方式,是以歌手的姓名为命名材料,经过排列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1)歌手姓名做专辑名称
A苏芮
B潘越云
C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2)去姓用名
A意乱琴迷(蔡琴)
B歌声妹影(张惠妹)
C情牵淑桦(陈淑桦)
(3)去名用姓
A范范的世界(范玮琪)
B阿潘的音乐冒险(潘越云)
(4)英文名的首字母
特务J(蔡依林的英文名是Jolin)
二、见贤思齐的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任何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种具有鲜明色彩的民族语言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虽然吸收过很多异族的文化精华,但它的发展主要还是建立在继承本民族文化这一基础上,这种文化继承的特点加上浓厚的伦理色彩,使汉民族产生了一种见贤思齐、师从前人的文化心理。专辑命名也体现了这种文化心理,很多名称或是仿拟前人的话语,或是直接向前辈致敬,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仿拟四字短语
一些专辑的名称直接借用已经存在的四字短语或是改变其中的个别汉字。
A直接借用:此情可待 情深谊长 蓦然回首
B仿拟:意乱琴迷 知英情歌 菲常传奇
(2)经典著作名称
有些专辑名称仿拟经典书籍、电影名,也有些专辑直接套用这些名称。
A电影名称:三面夏娃(双面娇娃1995) 阿菲正传(阿飞正传1990) 搭错车(搭错车1983)
B书名:世说心语(《世说心语》)冰菊物语(日本小说经常出现“物语”二字,如《源氏物语》)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
C诗名+作者名:面朝海子(《面朝大海》作者海子)
(3)向前人致敬
当今影视圈向前人致敬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用前人的艺术手段,二是把前人名字符号化。专辑命名的时候也有这种致敬的情况。
A向已故歌手致敬:邓丽君故乡情 给雨生的歌
B向科学家致敬:达尔文
C向神话人物致敬:欧若拉
无论是仿拟还是向前辈致敬,都表现了人们见贤思齐的文化心理,特别是仿拟手法的运用,既是对文化传播模式,又是对语言内容及表达的一种超越。
三、韵律线索清晰
从宫、商、角、徵、羽到四声的出现,中华文明一直注重语音上的和谐与悦耳,且中国文人在语音上下的功夫极大,甚至是“吟哦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所以再小的词汇中也能找到韵律线索,“所谓韵律线索指的是:平仄、重音、语调、停顿等,这些线索不是单一性的,往往是套叠着出现的,如出现重音的地方也出现了停顿。”[2]这些韵律线索使得汉语的乐感更强、更和谐。
(1)平仄律
“和非声调语言相比,在汉语序列中,由阴阳上去四声异同对立统一组成的平仄律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节奏形式”[3],因此,我们在运用汉语作为文化信息载体的时候,就要充分挖掘声调语言所特有的音乐美,如此才能“辞转于吻,玲玲如振玉”。
A我的蔡琴我的情
B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C若你碰到他
D白天不懂夜的黑
这些专辑名称的发音平仄分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音乐美感。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也叫表意重音,主要是用来强调特别重要的词语而特意加强的音节,往往是表意的焦点。人们为了强调专辑的独特性,在命名的时候加入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便是发音时的强调重音。下列加点字都是强调重音的部分:
A人名、地名:回忆莲莲(林忆莲)回蔚(莫文蔚) 云南美
B词牌名、歌曲名:蔡琴如梦令 情尽夜上海回忆录
C颜色词:红蔷薇花蝴蝶 天天天蓝
歌曲专辑的命名还有很多其他特点,本文所述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还会加入到专辑名称中,因此研究的步伐也应继续跟进。
(本文创新项目编号:2011ZYC007。)
注释: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黄慧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 750021 ;伍晓娟 宁夏永宁职业中专 7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