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熟悉和使用。它有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势,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主要体现在:
(一)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妨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以直观的立体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直接快捷地接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语文教学更强调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喜欢将文本中的景物、人物乃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都一一呈现给学生,学生固然得到了直观的感受,但对人物、景物的印象也都固定在了特定的人物、景物上,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就遭到了扼杀。
一位教师在执教公开课《香菱学诗》时就通过截取电影片断去展现人物形象,而当展现人物的特写镜头时,只听到学生们觉得有点儿夸张而引起的嬉笑声。作者精心的描写就被这嬉笑声所冲淡了,学生哪里还有什么心思鉴赏?
(二)多媒体的利用妨碍了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展现
语文教学最讲究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情绪,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之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与学生共同进入课堂情境中,再用个性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个性包括教师不俗的仪态、澎湃的激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流畅的书写,尤其是处理突变的能力。课堂需要教师恰当的调度,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遇到需要朗诵时便加入录音,需要板书处则直接通过屏幕来展示,如此一来,课堂上不见了教师朗诵的激情,缺少了情绪的感染,不见了教师流畅的书写,少了粉笔字本身给学生带来的感染力,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无法得到展现。
(三)多媒体制作的程序化制约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多媒体的制作如果细化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过程只能根据已经制作好了的多媒体亦步亦趋,无法做太多的更改,可以说,多媒体制作的教学流程越细致,课堂教学受到的束缚就越大。毕竟,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不能完全预设教学流程,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流程去制约变动的教学过程。预设越是过多,课堂越是呆滞,甚至会滑入“填鸭式”教学的泥淖。
上述不足的存在,使语文多媒体课堂少了语文课固有的生动、风趣与灵活,少了教师的激情与风采,少了学生的朝气与活跃,也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现状,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活”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只是实现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始终意识到该课件是要讲述某一部分教学内容,它的一切形式都要服务于全部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在设计风格上要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简明扼要,表述清楚;图文搭配合理;字号要协调,整体色调要和谐;声像的使用要慎重。
笔者讲《父亲的拐杖》时,就在学生赏析课文的基础上,讲到最动情处播放了刘和刚的《父亲》,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自己与父亲生活的天地……音乐的感染让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他们被感动得泣不成声。可以说音乐与文章内容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教学理念。
(二)以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为前提
学科特点是一切教学手段实施的出发点。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回归语文本身,使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得以适应语文教学为根本。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就必须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手段都是有益的教学手段,一切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手段都是不科学的手段,无论其手段多么现代化。
(三)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目的
教学是一个严肃、严谨的过程,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方法,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教学目的。因此,一个教师教学课件做得质量再好、水平再高,如果不在教学上下功夫,那么教学课件也只能是教学的一个门面,对教学难以起真正的支持和协助作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而不要为了赶时髦而将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做成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服务,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张英 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 26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