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720

[ 韩海锋 文选 ]   

浅谈朗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 韩海锋

  摘 要:古代诗歌是音乐的艺术,是绘画的艺术,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载体,它在中国文学宝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理解诗歌,是教学的关键。本文就朗诵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略加阐释。
  关键词:朗诵 韵律美 绘画美 情感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有着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以及含蓄隽永的情感。真可谓“气韵神和”“声情并茂”“荡气回肠”。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诵无以欣赏其绘画美,非朗诵无以品味其情感美。
  因此,朗诵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感受道出,望各位同仁指点。
  一、朗诵——感受诗歌韵律美
  “诗者,歌也”,诗是歌的艺术,是通过歌的形式吟唱而出的,诸如语音高低、节奏快慢、气息强弱,均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在古代诗歌中,“押韵”和“平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这两点。
  1.押韵
  “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各句以同一韵脚收束称之为押韵。如:“光、霜、乡”均押“ang”韵,“寒、盘、看”均押“an”韵。诗歌押韵,不仅能使音调和谐优美,更能使读者在朗诵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押“ang”韵,读来朗朗上口,并以平声收句,思乡之淡淡情味生于笔端,跃然纸上。
  2.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指“阴平”和“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入声”。古代诗歌通过平仄相结合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
  比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代诗歌音韵感十足,完全可以使读者陶醉其中。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是鉴赏诗歌的基本环节。
  二、赏读——欣赏诗歌绘画美
  品评文章时我们常会说“如诗如画”、“诗情画意”,可见“诗”、“画”两者是分不开的。诗中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静、或和谐静谧、或高远辽阔。古代抒怀之作大都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样的方式来抒情。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借满城春草来抒黍离之悲,可见景(画面)在诗歌中的作用。至于那些山水田园派大师的作品更是以描绘画面而见长,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将田园之静谧、和谐表现到了极致。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在诵读中欣赏诗歌的绘画美呢?
  1.通过意象的连缀来再现诗歌的画面。
  2.通过想象补充出诗歌没有写出的画面,领会其深远的意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中出现了十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这些意象连缀起来,使这一悲凉凄清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感受画面,从而感受“断肠人”这一形象。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欣赏画面:
  (1)初读,把握诗句中的意象,连缀意象并形成画面。
  (2)又读,鼓励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四句诗,并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3)再读,伴随着对画面的理解,重新朗读,真正达到“诗画一体”的境界。
  “松林枝叶间,漏下一丝丝清丽的月光,清流缓缓而下,敲打着山石,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竹林在喧闹,莲子在摇动,哦,原来是浣女渔人归来时的喜悦。”当这样一幅清新、明静的山水画展现在学生眼前,对于大师王维的生活志趣自然就能够理解了,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反复的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来欣赏诗歌的绘画美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
  三、品读——品味诗歌情感美
  “凡大家之作,其写景也必沁人心脾,其抒情也必沁人心脾”“感人心者,必先乎情”。情感是诗人创造的出发点。诗人用“情”去书写,读者带“情”去诵读。因此,我们在朗诵过程中一定要带足感情,最好能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其境,感受其情。可以想象,如果去掉情感因素,我们的朗诵是何等的索然无味。
  朗诵需根据诗人经历、诗歌基调的不同而不同。如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沉郁顿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清新明快;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慷慨激昂。在朗读过程中语调随诗歌的情感或沉重,或舒缓,或明快,或激昂。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从诵读中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杜甫长期被压抑,名因文而著,再加上老年多病,多年颠沛流离,在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空中自己是何等的渺小,何等的孤苦伶仃。读最后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需投入全部感情,反复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还能激发并升华学生的情感。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此情此景,诗人颠沛流离的凄怆,漂泊无依的伤感,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非诵读无以解其情,非诵读无以融其境。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来体味诗歌情感美是鉴赏诗歌的必要环节。
  总之,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我们在解读过程中少不了要感受诗歌的韵律、欣赏诗歌的画面、品味诗歌的情感,而诵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韩海锋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四中学 719300)

浅谈朗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