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694

[ 王克芝 文选 ]   

试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 王克芝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不仅抑制了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育其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走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首先需要树立新的育才观,走出认识误区,为人文素质教育铺平道路;其次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开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理念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高职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高职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启迪高职生的思维,有利于增强高职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据一项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调查表明:“学生在价值观上日益注重物质享受,在人生观上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主要是依靠课本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介绍,对课本以外的哲学、历史、地理、科技以及一般性人文常识知之甚少。”2006年初,调查组从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艺术知识、思想道德等方面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中列举了10位文化名人,对此,42%的学生不太了解,39%的学生一般了解,19%的学生不了解;问卷中涉及的经济、历史、哲学、艺术方面的知识,48%的学生不太了解,30%的学生一般了解,22%的学生不了解;有92%的学生不会演奏任何乐器;有95%的学生听不懂高雅音乐;在问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时,40%的学生选择“以个人利益为重”,30%的学生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30%的学生选择“两者兼顾”。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人文素质偏低,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意志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要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潜在能力,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的具体技能,更要关注到行业或职业的各个方面,职教课程应顾及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必须要以“后天的”补偿教育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高职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各项调查结果都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高职生的人文修养、修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制约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凸显的是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实践型、职业型教育,因而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院校短得多,实训实习时间比较长,虽然说是三年学制,但在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有两年。这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问题的本质并不在此,而在于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区,这才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
  1.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解存在误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对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功利倾向,往往只注重对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不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对“必需、够用”原则的理解存在误区
  所谓“必需、够用”,并非仅仅是针对某种技术基础,还包括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也应包括掌握技能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对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做不适当的压缩,必然会削弱学生的底气,使学生发展的后劲不足,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把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
  许多高职学校习惯于把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称作人文素质教育课,似乎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不是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所以,这些学校认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只是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任务,而不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
  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的教育模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认知过程,忽视情感、意志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克服“功利主义”、“专业至上”、“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自觉地学习人文知识,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的问题,‘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陈思和教授说的前一种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一种教育可以称之为包括人性教育在内的人文素养教育,具有精神价值。倘若我们只注重前一种教育,而忽视了后一种教育,那么只能出现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少了,没有了人性而只剩下技术的人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才的质量不仅体现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其基本素质上,而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比,基本素质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要更长远、更持久。
  四、培育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1.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传承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高职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2.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灌输作用
  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认真研究课程体系与结构,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对文化基础课要保证必要的课时,不得随意删减。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如艺术(包含文学在内的广义的艺术),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其对生活的理解,扩展学生观察世界的视野,以另一种方式培育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艺术展现着丰富的人生面貌、人世的风雨沧桑、生活的多姿多彩,它是我们洞悉人生、掌握生活哲理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挫折、磨难的承受力,因此艺术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生活以及如何生活。至于伦理知识则更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一个人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更有社会价值。休谟讲:“最幸福的心灵气质是品德善良……它能……使我们在同别人交际时通情达理,在命运打击下有钢铁般的意志,使各种情感趋于适中,使我们对自己的种种想法心安理得,把社会的和交际的愉快看得高于感官的愉快。”较高的道德素养使人的行为产生利他的效果,能够形成人人相助相爱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人在给他人带来愉快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惬意,诚如托尔斯泰所昭示的那样:爱人和被人爱是最幸福的。而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来源。当学生沿着知识、方法和人生观由浅入深地对人的哲学进行探究时,人生的目的意义、行为准则、终极关怀、价值尺度、善恶标准等等都将进入学生的思考之中。进而引导学生发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和美好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最佳契合?为什么不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通过哲学来体味人生,通过思考无限来反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样的思考可以使人胸怀宽广,那种因过度的贪欲而导致的不幸也就会随之化解,人的精神世界也就在这种与无限的沟通中得以延展。因此这一系列计划内的必修文化课和计划外的选修文化课可称之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本专业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游刃有余。教师的人格魅力则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它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高职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关键。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专题讲座、征文、演讲比赛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举办人文讲座、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实施美化校园工程,如校园的“美化、净化、绿化”、学生行为规范、名言警句宣传栏、人文景观等,都会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郝春生.职业技术教育[C].黑龙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总署,2006.
  [2]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3]衣俊卿.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4]黎琳.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人大资料中心高等教育,2001,(2).
  
  
  (王克芝 山东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271100)

试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