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9期 ID: 148707

[ 滕尚领 文选 ]   

探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几处解释硬伤

◇ 滕尚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课文,大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文言注释也大都准确、简明、稳妥。然而笔者经过多年的使用,发现注释中存在多处解释硬伤,尚需进一步推敲。本文主要就其中的解释指瑕几处,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期与同仁商榷、共勉,同时引起编者的注意。现举隅如下:
  一、四处明显的解释错误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教材中“长”注音为“cháng”,解释为“高”。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明显欠妥。理由是:如果读“cháng”,此句应译为“我听说,想要树木高大,就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然而,树根稳固了,树木就一定长得高大吗?客观情况是“固其根本”与树木能否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种,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的。因此“长”应读“zhǎng”,解释为“生长”之意。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教材中把“检”解释为同“敛”,“收敛、积蓄”之意。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也明显欠妥。因为,据此解释,这句话应译为:猪狗吃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积蓄(或收敛)……。此句译文确有牵强附会之嫌。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词典中“敛”并无此意。而在此书746页“检”被解释为“限制、制止”,而且举例正是此句。教材中的解释实在让人费解。笔者以为“检”应当解释为“限制、制止”,依据语境也可引申为“节俭、节约”之意。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修订后的教材对“砯”字的注音为“pīng”,修订前的苏教版教材曾经注音为“pēng”,人教版教材对此字也明确注音为“pēng”。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在1169页中却明确注音为“pìng”,解释与教材相同,举例就是此句。这就让人大惑不解了,教材中的注音怎么与《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音有出入呢?笔者以为应该采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毕竟它的权威性高于教材,因此,该字的正确读音应为“pìng”。
  4.“……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太史公自序》)
  依据教材译文,“本”译为“遵奉”,“际”译为“精义”。笔者以为此句译文亦不妥。查遍古籍资料,“本”没有“遵奉”之意,“际”也没有“精义”之意。而《古代汉语词典》中“本”有“推原、探究”之意;“际”有“时候”之意。因此,译文应修改为:……他们在探究《诗经》《尚书》《仪礼》《乐经》的时候,用意就在于此吧!
  二、五处让人困惑不解或者该注释而没有注释的地方
  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教材解释“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和孙女。”让人困惑的是既然是“王子皇孙”,为什么专指王侯的女儿和孙女呢?秦国统一六国时,为什么只掳掠六国王侯的女儿和孙女送到咸阳呢?秦始皇让王侯的儿子和孙子留居本国,就不怕他们东山再起吗?笔者以为解释为“六国王侯的子孙后代”较为妥当些。
  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此句中“虽在下愚”让人费解,“在”作何解释?查遍古籍资料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解释。解释为“我”,可是“在”从来就没有解释为人称代词的现象,此处该注释却没有注释。笔者以为人教版的“臣虽下愚”的说法较为妥当。译为:我虽然是一个最愚昧无知的人。
  3.“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太史公自序》)
  教材中明确把此句译为“周朝时候,程伯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从译文中可知后一个“其”译为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们的”,前一个“其”呢?让人费解。教材中应注释却没有注释,这几年查了许多古籍资料,也没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只好参照古籍资料给那些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很牵强的解释。笔者以为教材编写人员确有避难就易之嫌。越容易理解的地方,越注释详尽;越不易理解的地方,越语焉不详,或者根本没有注释。这是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方式应当改进的地方。
  4.“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教材中把“扶摇”、“羊角”都解释为“一种旋风”,此句的翻译就成了问题。但查阅《古代汉语词典》,也都把“扶摇”和“羊角”解释为旋风,并且词典中都举到《逍遥游》中的例子。这就让人大惑不解了,就是说大鹏同时乘着两种旋风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这也不可能呀?再说,两种旋风就那么巧合地同时出现吗?笔者以为此处应把“羊角”解释为名词活用为状语,译为“像羊角一样”,较为妥当。这句话就可翻译成:大鹏乘着像羊角弯曲一样的旋风回旋而上到九万里的高空。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教材中把“师道”解释为“以师为道,即学道。”这就让人不理解了,既然注释为“以师为道”,就是把“师”解释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师”。为什么还要注释为“学道”?“学道”意为把“师”解释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学习”的意思。此处注释让人觉得缺乏推敲,有失严谨。笔者以为采用后者较妥当。因为,把道理作为老师,有点牵强。
  综上所述,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一旦教材注释出现硬伤,无形中便增加了教学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凭教参或课文注释“传道授业解惑”,否则,很容易误导学生,以讹传讹。而是需要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养成勤查工具书、勤思考、勤钻研的良好习惯,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敢于质疑文本。
  同时,建议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对文言文教材的注释和译文应慎重、慎重、再慎重,推敲、推敲、再推敲。因为,作品一旦入选教科书,就成为传习的范本,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避难就易地注释。
  
  
  (滕尚领 江苏丰县梁寨中学 221731)

探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几处解释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