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42956

[ 唐忠 文选 ]   

《刺客列传》的情节组合

◇ 唐忠

   《刺客列传》(节选)一文之所以扣人心弦,就在于情节的惊险生动。既然如此,那么就有必要对该文的情节发展与情节设计作一分析。笔者试教新教材有年,曾对该文的情节组合艺术进行过初步探讨,现将探讨过程与分析结论作一展示,以抛砖引玉。
   一.从论剑争道到慷慨悲歌
   太史公下笔伊始,就写荆轲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争道,展开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了文章情节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读者自然希望荆轲与盖聂论剑能论出个高下,与鲁勾践争道能争出个胜负,因为论争的过程就是交锋的过程,而交锋的过程必然精彩,这也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孰料太史公笔锋一转,写荆轲驾车离去、“嘿而逃去”,原本应该发生的冲突因为荆轲的缺席而不了了之,于是热闹复归于岑寂,这让读者多少有些失望。就在读者失望嗟叹之时,情节陡转,荆轲于燕都蓟城闹市之中引吭高歌,旁若无人,慷慨悲壮,再次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个高潮让读者一下子改变了对荆轲的原有印象:原来荆轲并非胆小怯懦之徒,而是慷慨激烈之士。从论剑争道到慷慨悲歌,仅仅三小节就写得这么波澜起伏,可见太史公尺水兴波之高超本领。
   二.从报仇未果到引火上身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太子丹“怨而亡归”,违背外交礼节,秦王必然震怒,后果自然严重。于是形势骤然紧张起来,再次让读者为之悬心。由于燕国地处僻远,再加上秦王正进攻其他国家,无暇顾及,所以秦国并未对燕国采取行动,读者的悬心方才落回腹中。孰料太子丹竟要虎口拔牙,寻思报复,读者的心弦又被拉紧,幸好燕国国小力弱方才作罢。事情刚刚平息,平地又起波澜。樊於期走投无路,投奔太子丹,太子丹出于朋友之义收留了他。秦王本就“积怒于燕”,现在太子丹竟敢收留樊於期,岂非冒天下之大不韪?太子丹又一下子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太傅鞠武看出势头不妙,于是三番五次地直言进谏,希望太子丹能悬崖勒马,及早回头。岂料太子丹居然说樊於期至匈奴之日,便“是丹命卒之时”,他的一意孤行使得燕秦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估计秦王此时正咬牙切齿,恨得牙根都痒痒。秦军兵锋直指易水,逼近蓟城看来为时不远了。太子丹此举简直是玩火自焚!文章的情节发展到这一部分,就呈现出与前一部分完全不同的特点:情节发展在节节走高,形势也越来越危急。
   三.从鞠武献策到田光自杀
   鞠武作为太傅,对太子丹负有教育督查之责,在直言劝谏无效之后,他为太子丹献上了合纵之谋,给图谋报仇的太子丹带来了希望。如果太子丹采纳了鞠武之谋,真正实行合纵的话,便可以从南、东、北三面对秦国形成战略包围,虽不能彻底击败秦国,但至少可以大大延缓秦军进攻的步伐。可是希望之火刚刚点燃,又被太子丹兜头一盆冷水,给彻底浇灭了。太子丹认为鞠武之谋“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将鞠武之谋完全否定了。鞠武也陷入了无计可施的境地。
   就在山重水复之际,鞠武向太子丹推荐了“为人智深而勇沉”的田光,这又让太子丹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应当说太子丹对待田光是相当恭敬的,他期待着田光能给他献秘计,出奇谋。可田光以年迈无能为由婉辞拒绝了太子丹共谋大计的请求,这让太子丹希望的肥皂泡又破灭了。太子丹绝望彷徨之际,田光又向他郑重推荐了“为人沉深好书”的荆轲,太子丹又从绝望的谷底飞跃希望的巅峰。太子丹虽然重又看到了希望,但他的浮躁多疑,挑战了田光“士可杀不可辱”的道德底线,最终酿成了田光引颈自刎的悲剧。
   文章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故事情节就像正弦曲线,上下波动,从巅峰到谷底,又从谷底到巅峰,如此循环中有推进,推进中有变化。
   四.从荆轲受命到易水送别
   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既让无计可施的太子丹绝处逢生,又让怀才不遇、沉沦下潦的荆轲有了实现理想、一展抱负的机会。太子丹将刺秦计划和盘托出,希望荆轲能够勇担重任,为己洗雪“见陵之耻”。孰料荆轲也以自己驽钝无能为辞婉言拒绝,太子丹的心重又冰凉。但既然抓到了这根救命稻草,太子丹就不会轻易撒手。他又是苦苦哀求,又是顿首磕头,他的恳切之情,诚挚之义,最终打动了荆轲,荆轲接受了廷刺秦王的使命。
   荆轲接受使命之后,太子丹不仅封以高官厚禄,更是美女伺候,美食供奉,希望荆轲能够以死效命。荆轲自然也乐得美女在怀,偎红倚翠。可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云乍起,形势突变,王翦灭赵,兵锋直指易水,燕国势如累卵。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的形势,让太子丹恐惧不宁,寝食难安。于是他婉辞请求荆轲出发,行刺秦王。事已如此,荆轲便提出要想取信于秦,必得难得之信物——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唯有如此,方能取信秦王,接近秦王,行刺秦王。没想到太子丹竟然以“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为由,拒绝荆轲的请求,这无疑又给荆轲出了一道难题。但荆轲就是荆轲,既然正面强攻不成,那就迂回包抄吧。他找到樊於期,首先是动之以情,接着晓之以理,最后告之以谋,使得樊於期“偏袒搤捥”,引颈自刎,从而取得了信物。
   荆轲刺秦计划详尽周密,取得信物、准备工具、配备助手,三个环节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否则的话,行刺秦王就可能前功尽弃。但恰恰就在助手问题上,荆轲与太子丹发生了分歧:太子丹选择秦舞阳,荆轲选择自己的朋友。两人之间的分歧,最终演变为两人之间激烈的冲突。太子丹怀疑荆轲改悔,请求先遣秦舞阳,以激荆轲,荆轲则怒斥太子丹:“只身刺秦,险象环生,欲待朋友,联手刺秦,唯有如此,方有胜算。现在你竟怀疑荆轲,此乃奇耻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两人的矛盾完全激化,高潮再次出现。但这样的高潮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拥有共同目标的他们竟然不能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行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荆轲负气冲动,太子丹无法挽回,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高潮中的高潮——“易水送别。秋风萧萧,秋水冷冷,宾客缟素,变徵苍凉,士皆涕泣,羽声慷慨,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就车而去,义无反顾。”荆轲之歌,惊天动地,响彻寰宇!易水之别,慷慨悲壮,震撼人心!
   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兼有上面两部分的特点:从荆轲接受使命到樊於期引颈自刎,情节发展如同长江之水,后浪赶前浪,由浪谷到浪峰,彼此交错,富有律动变化之美;从太子丹疑其改悔到易水送别,情节发展犹如攀登高山,越攀越高,越登越险,其高其险,动人心魄。
   五.从厚遗宠臣到廷刺秦王
   荆轲赴秦,首先厚遗蒙嘉,以打通关节。果然蒙嘉荐荆轲于秦王,秦王大喜过望。一切都在按照荆轲预先设置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副使秦舞阳竟然被秦宫大殿之上的森严气象所震慑,关键时刻“色变振恐”。秦王感到纳闷,群臣觉得奇怪,大殿之上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紧张得令人窒息。眼见刺秦大计即将功亏一篑,只见荆轲走上前去,从容应对,不仅消除了秦王的猜忌,更消除了群臣的怀疑。荆轲凭借着自己的过人才智,随机应变,终于将即将出轨的刺秦列车拉回正轨,紧张的局势才逐渐缓和下来。
   待到秦王下令“取舞阳所持地图”,荆轲转身取图,上前进献,秦王欣喜若狂,下座观看。秦王一手执图,荆轲展开图卷,沃土终入囊中,秦王笑语连连。“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照胸便刺,秦王惊绝而起,殿上刀光剑影,宫中险象环生。彼时惶急万分,秦王拔剑连柄,仓促无法自卫,只能奔逃求生,秦王环柱狂奔,荆轲驰逐追嬴,宫殿摇摇欲坠,天地为之震惊!秦王狼狈而逃,群臣焉能不问,然秦法度规定,上殿不带寸兵,侍卫陈列殿下,无诏不得前行,故群臣只能徒手相搏,然匕首见血封喉,群臣纷纷倒地身亡。千钧一发之际,太医无且投出药囊掷击荆轲,荆轲闪身一躲,延缓追击速度,秦王不知身后变故,仍狂奔不住。群臣高喊“负剑”,秦王如梦方醒,推之后背拔剑,兵器长短不同,形势顿时判分。
   秦王拔剑击轲,荆轲左腿断伤,困兽犹然争斗,飞刀直刺秦王,击中铜柱之上。情节发展一张一弛,张则凝神屏气,弛则叹气神伤。秦王挥剑进击,荆轲身受八创,行刺秦王未成,荆轲面临死亡。幽愁暗恨无声,放声大笑鹰扬,死亡何曾畏惧,箕踞痛骂酣畅,正气充塞天地,肝胆昭同三光。
   这一部分的情节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平稳发展中有转折,转折之后复归平稳,然后就是平地惊雷,晴天霹雳,暴风骤雨,突然而至,天地昏暗,日月无光,最后是风雨虽然停止,天空布满乌云,电光虽然远去,惊雷依然阵阵。
   六.从震怒灭燕到筑击秦王
   荆轲刺秦失败,秦王勃然大怒,诏令王翦攻燕,燕都蓟城残破,李信跟踪追击,燕丹身首异处,下令通缉门客,一片白色恐怖。宾客作鸟兽散,渐离亡命江湖,又是泰山压顶,渐离生死未卜,读者再度揪心,渐离处境堪虞。
   渐离隐姓埋名,藏身民间打工,本可聊以终年,谁知故态复萌,品评客人击筑,暴露真实身份,击筑惊鬼泣神,宾客争相传颂。渐离声名鹊起,秦皇召见入宫,渐离身入虎穴,读者忧心忡忡。所幸秦皇不识,读者鼓舞欢欣,击筑侍奉秦皇,本可了此残生,日渐亲近秦皇,暗暗灌铅筑中,举筑扑击秦皇,再次石破天惊!
   这一部分情节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开始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接着是云开日出,雨过天晴,最后又是晴天霹雳,石破天惊。文章结尾尽管写的是荆轲刺秦的余绪,却也写得曲折而富于变化。
   综上所述,《刺客列传》之所以紧张激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节的惊险生动。正是通过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情节,太史公展开了人物之间的尖锐冲突,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塑造了人物的鲜活形象。也正是惊险生动的情节,使得《刺客列传》虽历千载而仍能引人入胜。
  
   唐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海。责任编校:左晓光

《刺客列传》的情节组合

  •  / 张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