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第9期 ID: 142692

[ 赵春玲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赵春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造宽松教学,鼓励学生创新
  
  民主型教学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在特性。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并实施,才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要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
  
  二.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因此,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同时,我们还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三.训练发散思维,插上创新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对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统一上。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四.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精神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并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鼓励这种探索精神,使之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后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幻灯机、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白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六.开放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评书、征文比赛、影评、诗文吟诵、演讲、诗配画、猜灯谜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与。成立文学社,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加强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面广了,探究能力强了,分析角度新了,读写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样,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语文教师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育理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动脑质疑、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真正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
  
  赵春玲,教师,现居河北昌黎。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