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其财富、人口、土地,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此言令人深思。正如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扎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有效 阅读 提高 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扎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
经过在我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大部分学生的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为主,自己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2.70%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3.90%的学生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阅读名著或科普类的学生较少,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待培养。4.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较强,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关于作文的图书。5.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来源较狭窄,基本上是看自己买的或跟同学借,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不高。有70%学生家里存书在lO本以下,或没有一本课外书。
针对以上情况,怎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改善阅读现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 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班集体中,良好的阅读环境、浓厚的阅读氛围能在学生中产生“场”效应。在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1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用,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学校图书室藏书很多,但学生很少到图书室借书,利用率很低。开展课外阅读以后,图书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需要,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 设立班级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觉得买不起书,有些学生觉得借书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到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轮流阅读,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3 家校配合,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在家里进行,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开展课外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通短信等途径与家长协商,让家长共同参与课外阅读实践,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二 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1 善于引导,有效推荐。
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其财富、人口、土地,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此言令人深思。正如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小学生时代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我们向学生推荐读本要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各种体裁。要读童话、寓言,也要读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要读现代、当代作品,也要古代作品;要读趣味性强的作品,也要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要读纸介质的作品,有条件的还要通过网络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1) 抓住学生兴趣爱好,有效推荐读物。现在的孩子喜欢“笑话集”、“脑筋急转弯”这类型的书,我就推荐《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和语言的妙趣横生;
(2)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推荐读物。祖国的“神五”、“神六”成功发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宇宙探索》、《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
(3) 课内外相结合,有效推荐读物。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揠苗助长》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组织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后,开展“校园童话节”活动,让学生讲童话,写童话;如组织学生阅读、背诵《唐诗三百首》后,开展赛诗会活动,孩子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吟诵名诗佳作,有些自己创作小诗,气氛热烈。“课外阅读小报展评”、“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品尝到了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乐趣,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3 充分发挥“书香”老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课外阅读示范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学空余,教师也要多读书,特别是读孩子们喜爱的书,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与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如在一次中队开展的“唐诗朗诵会”上,我吟诵了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和着乐曲《春江花月夜》美美地吟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孩子们睁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如痴如醉,不时发出赞叹“老师读得
真好!”“这首诗真美!”“我也要背这首诗”……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三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自觉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在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阅读习惯: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不能今天看,明天又不看,“三天打鱼,四天晒网”没有连续性;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如字典等的习惯,同时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三是养成圈点勾划,记笔记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有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五是养成爱书护书的习惯。
四 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确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一项“授之以渔”的工作,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以下方法:一是用多种方法阅读,如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二是阅读中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读”上,要设疑善问,带着问题阅读;三是合作中阅读,阅读后要与别人展开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四是有选择地阅读,要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对身心健康不利的读物;五是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如在作文,学校黑板报,文艺活动等,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实践尝试,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变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浓厚了。到图书室借书的同学明显增多,课外阅读时间充裕,根据家长的反映,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少了,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了;二是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养成,能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并逐渐养成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三是有了较高的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扩大,阅读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在阅读时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他们开始关注书中人物,思索书中的社会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学会欣赏,学会运用,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书香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