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5期 ID: 151377

[ 肖静波 文选 ]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弃的原因

◇ 肖静波

  内容摘要:每次阅读《孔雀东南飞》,都会有一个疑问萦绕于心困惑着我:刘兰芝那么聪明美丽,知书达理,勤劳能干,温柔贤淑,简直是一个百里挑一,十全十美的“完人”,而她又与丈夫情意缠绵、心心相印,为什么她的婆婆会不喜欢这样一个儿媳,不但百般刁难甚至还非要逼儿子休掉她呢?本文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刘兰芝 休弃 焦母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它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每次读它,都会有一个疑问萦绕于心困惑着我:刘兰芝那么聪明美丽,知书达理,勤劳能干,温柔贤淑,简直是一个百里挑一,十全十美的“完人”,而她又与丈夫情意缠绵、心心相印,为什么她的婆婆会不喜欢这样一个儿媳,不但百般刁难甚至还非要逼儿子休掉她呢?
  按照焦母的话来说,她决意要休弃刘兰芝的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她对此又不肯做出任何具体化的说明,所以当儿子质疑她“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时,她的反应竟是“槌床大怒”,更直接提出了“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休妻再娶的决绝方案。那一向进退有节、言行有度的兰芝怎么会触怒婆婆到如此地步呢,她真的是一个表里不一、个性放任的人吗?通过我们对文本的观察,却发现不了刘兰芝任何一个不守妇道、不尊家规的行为。反之,能证明她知书明理的例子却比比皆是。可见,焦母休弃刘兰芝的理由不过是一个借口,是蛮不讲理的“欲加之罪”。
  那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如果从人物个性和心理上进行分析,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刘兰芝有主见、有傲骨。
  刘兰芝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女子。不管是她自称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还是其母所称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都表明她曾接受过精心的教育和培养。而这种丰富的受教育经历,也极大的影响着她的性格和心理。小小年纪能掌握多种技能不仅使她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也赋予了她超乎常人的自信。而长期的文化和技能熏陶,又丰富了她的内心情感,唤醒了她的个性意识,使她具有了异乎常人的敏感和自尊。可以说,受教育之后的刘兰芝不再是蒙昧的了,她有了独立的意识和思想,有了个性化的情感,并具有了进一步认知世界的能力。而当她利用这种能力去观察更广阔的世界时,她又将获得更主观的感悟、更直观的理解,从而帮助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但异常聪慧、敏感的刘兰芝在婚后并没有获得她期盼中的幸福和快乐,迎接她的反而是无尽的烦恼和苦闷。因为敏感,她难以忍受“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刻意刁难;因为才华不俗,她难以忍受“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繁重劳务对她能力和青春的埋没;因为情感炽热丰富,她难以忍受“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寂寞煎熬;因为个性独立,她难以忍受公婆打着“汝岂得自由!”的旗号对她言行举止的粗暴干涉。可以说,正因为她的清醒,才使得她在婚后能清晰的感知到生活的不幸福,这种清醒使她的痛苦远甚于常人。
  而当她发现她再也无法承受生活所施与的重压时,她没有选择继续隐忍苟且,而是勇敢地对不幸说“不”。所以她能异常冷静的向丈夫提出“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建议,而当丈夫为她说情遇挫后,面对仍心存“卿但暂还家”“还必相迎取”幻想的丈夫,她立刻做出了“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的果断回应,这不但表明她去意已决,而且还表明了她对未来局势的发展有着超乎寻常的清醒判断。
  当然,她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被休的严重后果,在那个妇女言行动辄得咎的时代,她应该预想到了自己在道德上即将面临多么巨大的压力和非难,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主动“请辞”才更显得无畏与可贵。
  所以当在与婆婆话别时,她刻意精心装扮,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美艳动人形象,并以此来作为对婆婆无情驱遣的有力回击。因为她深知,此时的婆婆最想看到她憔悴悲痛、伤心绝望的一面,但为了维护自己在焦家最后一刻的人格尊严,她强忍委屈和悲愤,不让内心的伤痛有一丝一毫的流露,反之“演”出了一副镇定自若、端庄大方的自信姿态。也正是因为她准确把握了这种不为所动、不卑不亢的态度,才再一次令焦母大失所望、大“怒不止”。
  第二,婆媳两人对焦仲卿的情感争夺。
  因为文中没有交代焦父的任何情况,而焦母在家庭中又明显具有说一不二、独断专行的绝对权力,所以我们大胆推断焦父应该是在焦仲卿较年幼时去世的,从而为焦母确立在子女心目中的绝对威信和影响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家中较早失去了独撑大局的男主人,所以导致焦母在独肩重担的同时把家族振兴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同时,也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
  正因为长期以来她在儿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和关注,以至于她情不自禁把儿子视作了唯一的感情寄托,这使她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恋子情结。久而久之,这种过分强烈的依恋和占有欲望使她的心态扭曲,让她产生了一种独占独享儿子所有情感的病态心理。
  所以当媳妇进门要和她分享儿子的情感时,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她既担心儿子被媳妇的蜜意柔情“诱惑”而丧失了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动力,也害怕儿子受到“挑拨”而不再信任和依赖自己,她更畏惧儿子不分好歹和媳妇持同一立场来挑战自己的权威。因此,她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刁难儿媳,不仅用繁琐艰苦的家务来消耗其精力,还使用层出不穷的清规戒律来制约其言行、压制其思想,使其在家内动辄得咎,从而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最能体现她良苦用心的策略就是,她有意强化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事业心,支持其长期在外工作的习惯,从而在精神上孤立、情感上冷淡儿媳,使其情感无处寄托。
  而这,却是刘兰芝所绝对不能忍受的。
  因为对于内心情感极为丰富敏感的她来说,琐碎繁重的家务劳作本已显得单调辛苦,公婆时不时的无理刁难更使她苦恼万分,如果还要长期忍受与丈夫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那婚姻对于她来说无异于是一场酷刑。可惜,丈夫又偏偏唯婆婆之命是从,只顾忙于仕途的打拼,而忽略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为了挽救自己的情感和幸福,她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丈夫面前表现得比婆婆更热情、更体贴、更善解人意。当然,她为此所做的一切绝不会赢得焦母的丝毫好感,而只会招致其加倍的嫉恨。因为在焦母眼中,儿媳特意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所有殷勤和温存,都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挑衅和侮辱。
  为此,早已心存不满的焦母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熊熊燃烧的怒火,她动用绝对权力残酷的使出了“不事舅姑”的杀手锏,逼迫儿子休弃了敢于和自己进行情感“竞争”的儿媳。但她没想到的是,她的自私狭隘、冷酷无情不仅没能为自己赢得独享的幸福,反而招致了家破人亡、老无所依的惨剧。
  可以说,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既源于刘兰芝和焦母个性的冲突和对抗,也源于专制的封建家长制对个性自由、爱情自由的无情压制和扼杀。所以说,刘兰芝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