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学生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应用,正确对待写作,很好地完成写作,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论者认为作文训练必须以生活作为切入点,经过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感受认识和语言表达三个环节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教学 观察 积累 表达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是最大的难点,多数学生提到作文,都会抓耳挠腮,苦恼不已。学生怕作文的心态很严重,据调查100名小学生中有68%的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普遍认为作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即使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往往言不达意,作文成了无病呻吟。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老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写作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文训练要以生活作为切入点,生活在先,作文在后,大体要经过三个环节,“观察积累生活——感受认识生活——语言表达生活”。学生用语言恰当地表达应用,正确对待写作,很好的完成写作,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如何让学生的写作得心应手,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一切就有了希望,写作也是如此。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写作的态度。不要把写作当做大山,高不可攀。写作就是说话,用文字和人沟通交流,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的方式;像平时聊天一样,只不过把想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就成了作文。其次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说真话。作文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真人、真事,才能使文章有可读性。写作要一气呵成,不要担心自己写的不好,经过不断修改后,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三是激发写作的兴趣。要把写作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写最感兴趣的动物、植物,甚至是最爱玩的游戏。还可以让孩子抓住成长中第一次的独特体验,第一次去游乐园、第一次旅行、第一次学骑车,等等。这也要求老师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喜好,才能更好地指导写作。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才可能让孩子乐于接受你讲授的内容,否则,再丰富的内容,抓不住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一切努力可能会徒劳无功。
二 注意观察,积累素材
1 素材指生活中的人、物、事。现实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积累素材的“大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去热爱生活,要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教师要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得到来源于生活的素材。从现实生活人手,切忌脱离生活,达到人人有话说、人人有话写、人人都能写的目的。
2 素材也指书本中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精美短文。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积累下来,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形成文字保留下来;要博览群书,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好的词、句、段、篇,为自己所用。
日积月累,每次写作时可以精选素材,于是就有题可发挥了,就会下笔如神了。
三 了解作文结构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属于低水平者,一定要掌握作文的结构,一般为“总——分——总”和“分——总”。我常常给学生这样比喻,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个圆圆的大西瓜,文章的开头就像西瓜的头顶,很小,文章的开头要简单明了,语言要精练,起到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的作用就可以了,切忌啰嗦;文章的正文就像西瓜圆圆的肚子,内容要详细具体,内容要色彩鲜艳,且有滋有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文章的结尾就像西瓜的小尾巴,紧紧收尾,进行总结,但要把里面的内容包裹住,语言要精练,点明主题,给人以无穷回味。总之,作文要有头有尾,段落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过渡要自然,首尾互应。
四 组织、应用语言
要让学生写好文章,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每句一定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学生听了都能够明白;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了解的词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恰当的词凑在语言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说话前,一定要想好措词,不说有病的话,这样训练实在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情来做,学生慢慢地就会养成语言这个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
总之,文章的语言不必华丽渲染,但要恰当、巧妙的应用。比如写景的文章,可以应用好词好句好段加以润饰,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修饰,还可以从声音、颜色、动静、气味的角度去写,尽量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语言的魅力就要大露头脚了;比如写人或写事的文章,就要突出一个“真”字。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也里不开人,如何把事写清楚写具体,如何选择合适的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两者相辅相承,这就要就从积累的素材中去精选了。语言的组织与巧妙的运用,要因题而定,不能千篇一律。
五 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用笔记录作者的话语,就要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以情动人。作文源于生活,生活需要作文。教师只有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抒写生活,完善自我,这才是真情的流露,这也是文章的灵魂。
六 反复修改文章
好文章修改出来的,老师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文章是否有错别字,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标点运用是否准确,段与段衔接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正文是否紧扣主题,结构是否完整等等。这也是教师批改作文的一般标准。
七 注重作文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优秀生拔高;中等生进步;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让他们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作文批改既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环,又要解决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讲究批改的方法。1.养成平等尊重的欣赏心态,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学生在被肯定、被赞赏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形成积极的写作心理日积月累,成功表现就越来越多,优秀作文就逐步产生了。在肯定的同时,用希望的方式告诉学生该注意什么,什么地方有欠缺。由于教师的态度是真诚的、友善的、鼓励的,学生也易于接受。2.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批语要中肯、精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努力方向,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同时还要抓重点、抓难点、抓关键。
总之,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培养习作能力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停摸索,从中获得启发、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