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5期 ID: 151380

[ 韩续梅 文选 ]   

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意蕴赏析

◇ 韩续梅

  内容摘要:《商山早行》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经过商山时所写的。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旅况羁愁的特殊感受。
  关键词:温庭筠 《商山早行》 意蕴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五言律诗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经过商山时所写的。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旅况羁愁的特殊感受。诗题中的商山,又名地肺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首联出句“晨起動征铎”,直接着题,写出发前的准备,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昨天,由于诗人赶了一整天的路,走得很疲乏,夜里当他投宿在商山一家旅馆里以后,睡得很熟,一觉醒来,时间已是清晨。这时只听的到旅馆外面响起了一片叮叮当当的铃铎声和旅客的叫嚷声。旅客套马的套马,驾车的驾车,有的旅客已经抢在前面出发了。于是,诗人急忙起了床,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也上了路。
  首联对句“客行悲故乡”,直接抒发旅途早行时的感伤情绪。
  诗人上路以后,他每向前走一步,都感觉到离自己非常熟悉的京都长安越来越远,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也越来越远了,离自己的家乡、家里的亲人更是越来越远。他想到他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活。于是心中不免凄楚悲哀起来,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感情绪笼罩在他的头上,使他无法自拔。“客行悲故乡”这一句的“悲”字,份量很重、意蕴深沉。他把“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的辛酸苦辣深刻逼真的表现出来了。同时,旅途的交通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淡薄、无依无靠以及思乡怀亲等诸多困难,也通过这一“悲”字暗含其中。
  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早行的特殊景色,抒发旅途中的艰辛。
  诗人一边思念着故乡和亲人,一边往前走。一路上,雄鸡在不住地高声啼叫,仰望天空,寒星闪烁,下玄月依然高挂天中,环顾四周,冬日的旷野和荒凉的山岭以及三三两两的农舍村店,全都洒满了银色的月光。再往前走了一程,道路要走过一道小涧壑,这涧壑上面搭了一座简易的木板桥,板桥上面铺满了一层浓浓的白霜,浓霜经人行走踩踏以后,已经留下了许多杂乱而又清晰的足迹。看到这情景,诗人不得暗发感叹:唉,前面的那些旅客比我还要辛苦,他们走得更早啊!真是“莫到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诗很特殊、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被人们广为吟颂着。那乡,它到底妙在何处,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艺术魔力呢?笔者拟以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这两句诗全部由代表十种不同景物的十个名词组成,没有一个名词以外的其他词语,而且由这十个名词组成的六种具体的事物“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茅店月”、“板桥霜”又都是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充当定语的依旧都还是名词。这样把一大堆名词排列在一起来写,不但给读者一种具体感受,而且还能触发读者的视觉形象。历代诗评家对此无不击节赞赏,拍案称绝。尤其是李东阳说的“二句之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怀麓堂诗话》)最具代表性。其次,这联诗通过具体典型的事物,鲜明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荒山早行图。把人在旅途的艰辛愁苦寄寓到了这字里行间。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的神来之笔。第三,这联诗的对仗很讲究。例如:“鸡声”和“人迹”不但字面上是名词相对的工对,“鸡”和“人”,“声”和“迹”又自然成对,而作定语的“鸡”和“人”都是有生命之物。中心词“声”和“迹”又都是无生命之物,并且“声”还是“鸡”叫出来的。“迹”也是人踩出来的。下面的“茅店”和“板桥”、“茅店月”、和“板桥霜”也一样工巧。大家不难领会,这里就再不必作过多的分析。第四,还需要指出的是“月”和“霜”这两个字含义深刻,很值得反复玩味和细细咀嚼。它们的颜色都是洁白晶莹的,给人的感觉都是寒冷冰凉的。这又进一步地描绘和渲染了寒冬季节的早晨,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处处寒气袭人,时时清冷刺骨,加之荒村野店,残月犹存,四周旷寂,道路凄清,把旅况的辛酸苦辣和忧愁悲伤发挥到了极点。
  颈联“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继续写路途所见到的景象,描绘出一片寂静的气势。“檞叶”:檞树的枯叶,檞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其叶落于秋末。“枳花”:枳树开的花,枳树也称枳壳,春季开白花。
  过了板桥以后,没走多远,道路又进入了一段檞树林,诗人沿着林问小径继续前进,一路上脚下踩着檞树叶子,软绵绵的,倒还觉的很舒服,旅途的艰辛悲愁也因此清除了一些。走过树林子,前面出现了一处驿站,这时月光更加明亮,晨曦也逐渐增强,月光和晨曦把驿站昏暗的墙壁照得光彩明亮起来,好像春季的枳花映照其上一样。看到这景象,于是诗人的心情更加舒畅起来,步履也加快了许多。这一联诗,诗人虽然给我们描绘的是一片寂静的气氛,但情调没有前两联低沉,诗人内心开始产生了一丝喜悦之情。同时,寂静的山路,寂静的驿墙,也是紧紧围绕一个“早”来写的,突出了又一个早行的典型环境。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回忆昨夜的梦境,又引出新的愁绪。
  诗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踽踽而行,默默而思,他一边赶着路,一边想着刚才在驿站的墙壁上看到的那令人欣喜的美丽情景。忽然,他的思绪为之一动:唉、如果这驿墙真是盛开的枳花映照的明亮起来的话,那该有多好啊!然而,这不可能,现在是冬季,枳花要等到春天才能开放呀!驿墙四周的那些枳树,还没有开花的动静哩!喔,对了,昨天夜里,我在旅店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春天来了。在长安的杜陵附近弯弯曲曲的湖塘里、池水渐暖、野鸭和大雁成群结队、追逐嬉戏、浮满了整个湖塘、那景象真是太热闹了。诗写到这里,突然打住、作者似乎要在这最后两句中给读者留下一种美好的景象。然而,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隐含的那种浓浓的凄苦悲愁情调,细心的读者是不难领悟和体会的。
  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刻画和描绘征途的自然景物、着重强调一个“早”字、通篇抒发感情、处处紧扣一个“悲”字。第一句“晨起动征驿”是直观地写早行;第二句“客行悲故乡”是直抒胸臆——写悲情。而第二联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二句、则是通过刻画路途的自然景物、具体的明写早行,同时还通过描绘景物暗写了悲情。第三联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还是通过途中的景物来具体地强调一个“早”字、第四联“因思杜陵楚,凫雁满回塘”、又具体地写了作者所怀悲情的内容,并具“杜陵楚”又照应和补充了“悲故乡”,使诗句显得有起有落。诗人的故乡在山西祁县,他在这里把长安当做故乡,一是说明诗人对京都的眷恋。二是与刘皂的“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有同感。
  另外,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早行的典型环境和景物,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在旅途的共同感受,引发了旅人的情感共鸣,诗人与读者之间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啊!这也是李诗之所以容易被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意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