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习语本身和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影响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包括英语习语的可理解性不同、母语文化的迁移及英语学习者习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欠缺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同时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习语 迁移 文化
习语是较大词汇的一种,它由几个单词组成,它的含义较单词复杂。英语只中有大量的习语,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习语大词典》(A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就收录了3.5万余条比较常见的英语习语。习语是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固定表达法。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正确使用习语能使语言精炼、诙谐充满想象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能否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外语中的习语成为评价第二语言学习者外语水平和熟练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很多外语学习者把习语当作一种消极词汇,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使用频率上习语都是语言中的“活跃”成分。笔者在几年的大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英语习语的掌握还很薄弱,对与习语有关的知识明显滞后于其他语言知识。在学习中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本文旨在探讨影响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为习语的教和学提出建议。
1 影响习语理解的因素
1.1 英语习语的可理解性不同
习语往往由多个次词组成,同时又是一种习俗化的表达方法,语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的含义不一定是它几个组成部分的意义的总和。有些习语的含义可由其字面意义加上经验的推理得出,如put the cartbefore the horse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从语意上讲,这类习语没有太多的文化内容,学习者可凭借自己的知识加以理解。类似的习语还有: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力量大。
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二者不可得兼。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不要孤注一掷。
Like a cat on hot brick,热锅上的蚂蚁。
1.2 母语文化的迁移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文化的迁移是必然存在的。通过测试,笔者发现一些共性和个性的特点。以like eat and dog这一习语为例,绝大多数学习者能正确理解其含义,推测的含义有“生死对头”、“针锋相对”、“见面就打架”等。在中国文化里人们认为猫和狗这两种动物犯相,见面就打架,文化的相似帮助学习者理解习语。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对等的习语,例如:
Tighten one’s belt 过紧日子
Do well and have well善有善报
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
To pour 0i1 one the ice火上浇油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以上类型的习语更好理解,因为汉语中有类似的表达法。这是母语文化正迁移的结果。还有一些从英语中介入汉语的习语也容易理解。如:
Arm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Shuttle diplomacy
穿梭外交
To break the record打破记录
To turn over a newleaf翻开新的一页
有些英语习语的字面意义与汉语习语的字面意义吻合,但他们的真正含义不同。理解这类习语时,人们往往受母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很多理解错误都与直接理解成汉语习语有关。例如:把My
wife
always pulls
myleg这句话翻译成“我的其中总是拖我的后腿”。其实pull one’sleg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欺骗某人,哄骗取消某人”,几乎所有的受试将这个成语理解成“拖后腿,牵制某人或使不得前进”。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怒发冲冠”与英语中的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其实二者的含义差之千里:前者源于“完璧归赵”的故事,形容愤怒至极的样子;后者源于英国1825年,一名盗马贼被拉上绞刑架时恐惧万分的样子,意为“毛骨悚然”。这种习语理解上的“拉郎配”是外语学习者常犯的错误。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受干扰最大的是那些大同小异和同中有异的“貌合神离”的词语,相似点越多,差异和干扰越容易被人们忽略。不同语言中的“貌合神离”的词语很多与文化内涵有关。
1.3 英语学习者的习语文化知识
英语在漫长的实践中融入了许多语种的词语,逐渐将其同化,为己所用,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习语也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英语学习者对习语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习语的理解。习语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来源包括历史事件,风俗习惯,地理自然条件,深神话传说和文学著作等。对习语来源的了解将导致理解错误甚至完全无从理解。例如:get
up
at thewrong side of the bed现常喻为“心绪不宁或情绪不佳”。次习语源于旧时西方迷信习俗,认为如果早晨起来时左脚先落地是不吉利的,会带来厄运。因此昔日的床左侧都紧靠着墙壁,这样早晨就不会从左侧起床,从而厄运就不会造访,学习者对这个习语的理解五花八门,如“同床异梦”、“颠倒是非”、“不按常规办事”、“独辟蹊径”等。猜出的含义往往与该习语中的某个词关联,可以看出,学习者没有理解这个习语的文化背景,造成理解错误。类似的英语习语还有face the mu-sic(面对现实)源于演出用语,chewthe fat(发牢骚)源于航海用语,all thumbs(笨手笨脚)与英格兰民族的思维有关,kick thebucket(死)源于英格兰东部的宰猪习俗等。
2. 教学启示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也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加大文化导入的内容。以《新编大学英语》为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涉及饮食、节日、传统等文化内容突出的单元时,教师不妨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些任务,让学生收集该主题的题材,包括文字、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领略和发现目的语文化。另外,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使学生不仅理解习语的含义,而且能掌握关于某一习语由来的知识,在增加学生外语词汇量的同时激发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在词汇教学中对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从文化的角度讲解,除揭示词语的表层含义,还要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文化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感受目的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