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名著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关乎为青少年“打一个精神底子”的大事,但是目前的名著阅读却呈现出少读、浅读、听读的怪现状。为此,
在名著阅读的引导上,
要引导学生计划着读,批判着读,运用着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 少读 浅读 听读
先重温一份中学语文界记忆犹新,记忆犹痛的调查结论: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调查结果显示,全读过的占27.7%,其中阅读原著的只占7.9%,读简缩版占3.9%,读连环画的占2.2%,观看影视版的占17.8%,也就是说,有超过七成的中学生未看全四大名著。笔者每逢高一入学所做的名著阅读例行调查也显示,这一现状是真实存在着,也是持续恶化着的。中学生名著阅读呈现出少读、浅读、听读的怪现状,作为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重要途径的名著阅读处于行将夭殇的状态。每一个语文人都有责任致力拯救行将夭殇的名著阅读,为名著阅读的新生勇敢地担当,智慧地担当。
一 夭殇
(一) 少读,缘于时间的紧箍咒。
有识见的语文老师想方设法调动出的学生多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却常常被套上来自多方面的时间紧箍咒。一是来自家长的,家长把子女阅读课外书包括阅读名著视作“看闲书”,是由来以久,习以为常的了。因为“看闲书”可能“浪费时间”,可能挤兑掉多做一道理科题的时间,家长便竭力干涉子女的课外阅读。二是来自班主任,这其中包括有些短视的任职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他们的通常做法是没收。三是来自学校的课程建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必修阶段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规定,但学校大都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有效的课程建设保证落实“课外自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保证。课时安排中没有名著阅读指导课的安排自不必说;即使课表中做做样子,应付督导检查的自习课也异化成了习题讲评课,学生在此时间段无法亲近名著,阅读名著;大量的作业又使课外时间纯化成了作业时间。结果,文学名著的“课外自读”沦于自流自失的状态。
(二) 浅读,缘于高考的指挥棒
“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这是中学实有的教情、学情,高考命题确实对中学教与学起着导向性作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0(江苏卷)说明》关于名著名篇阅读的考查说明是“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这样的考查不外乎内容概要、作者介绍、人物形象等,学生完全可以不读原作,只要看看名著简写本,甚至只要看看影视作品就完全可以得满分。浅层次的考查消解着名著的经典价值,也诱导着教学双方浅层次的名著阅读教与学。
(三) 听读,缘于浮躁的读环境。
这是一个“文学名著由经典走向‘非典”的时代,是一个经典失落的时代,人们对经典只有“听”读耳食,没有“阅”读心惟。仅有的“阅”也只是阅名著卡通,阅名著大话版电视,阅名人名著电视讲座。这样的“阅”没有“思”的成分。当青少年坐立行走都带着耳机成为一种时尚风景时,文学名著的阅读似乎也沦为一种抛却“思”的休闲耳食,处于一种左耳听右耳出的浑然不知状态,一种谁说谁好一听即了的状态。这样一种名著听读状态的形成,缘于全社会浮躁的阅读环境。这种阅读的浮躁是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急功近利的浮躁。
清理这种道听途闻的听读,我们发现以下几种听读需要加以引导扬弃。分别是听他人大话式解读、恶搞式解读、水煮三国式解读、百家讲坛式解读。
大话式解读以“大话西游”为代表,剧中臆想的孙悟空半路和牛魔王合谋杀害唐僧的“大话”,其实是一种无厘头地搞笑。这种无厘头搞笑的蔓延又终于滋生出一种恶搞式听读,当这种恶搞把贾宝玉定性为人妖时,名著经典终于被彻底撕毁成抛向空中的纷乱的碎纸片。
《水煮三国》以及同类文本《麻辣水浒》、《诸葛亮日记》其实是现代职场人借名著之形表达现代职场的理念和策略。《水煮三国》是讲人力管理、市场营销的策略,《麻辣水浒》类似“替财行道”的财经小说,《诸葛亮日记》是个人成功学秘笈。如果说作为观众、听众的青少年学生,面对大话式、恶搞式地名著解读,尚能识得“白骨精”原型的话;那么,面对“水煮三国”式名著解读,他们就不仅难以识其真形,而且还为这样有创新外衣的读解另类勾了魂去,牵了袖走。因为这样的文字既不似肉眼即识其妖形的大话、恶搞,又“恰恰迎合了中学生叛逆与张扬的心理诉求。”可叹那名著被生生摄取了精魂,丢下了尸身,正中了那“水煮三国”读解另类的借尸还魂之计。
平心而论,相对于前述三种名著听读式,通过百家讲坛式听读,青少年学生尚能真正听取一些有关名著本身的精髓。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们把自己对名著个性化的解读,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介呈现了出来,这对调动经典名著阅读的兴趣,对经典的通俗化,其正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读原著,缺失引导的百家讲坛式听读使青少年学生名著原读能力不知不觉地夭殇了。对于以视听取代阅读的青少年名著听读者而言,他们只是接受专家阅读的观点,只是耳食专家嚼碎名著发酵而成的膨化食品。
二 新生
面对夭殇的名著阅读,我们不能只有痛心,我们必须全心、静心地催产,守护名著阅读的新生,真心养护好为青少年“打一个精神底子”(钱理群语)的名著阅读的合宜土壤。
(一) 首先我们应计划着读。
第一当然是课程设置计划。《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必修阶段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的要求,但由于是“课外自读”,学校的课程计划就没有名著阅读“课堂计划”的安排。其实,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如每周拿出一节课安排“名著阅读指导课”,这对于纠正名著阅读“课外自读”等同于“课外自流”的偏颇,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应在课堂、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上有切实有效的计划,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应有扎实有效地教学计划和课堂备课,这样才能避免名著阅读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中不作为的放羊式教学。第三是学生的阅读计划。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名著阅读计划。具体而言,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己的阅读方式,安排科学的阅读时间。有学生喜欢边读边眉批,有学生喜欢读完一章再写读书笔记;同样是阅读时间的化整为零,各人零碎时间安排不一。有序,一指平均每天多少页的有序安排,一指阅读方式的由浅人深。第四是阅读计划执行的有效落实。有效落实名著阅读计划,需要教者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基本
要求和较高要求相结合,需要学生对名著阅读方式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笔者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每个章回,自拟标题提炼写作一两个故事,这样地读有助培养概括能力,熟悉情节梗概。较高要求是点评地读,写书评地读。这样地读有助于提升思维品质,深刻读解文本。提出基本要求,让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名著阅读的起步阶段不至于就望而生畏,畏惧不前;提出较高要求,让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名著阅读登堂入室的成功感。规定动作是落实基本要求,每章回读后,写作一两个自拟标题五十字左右的故事,笔者把它作为学生名著阅读的规定动作。而写眉批,写书评,批名家读解,写鉴赏文章则是自选动作,自选动作是落实名著阅读较高要求。
(二) 其次是批判着读。
面对夭殇的名著阅读,笔者认为有三种批判地读法很有实效。一是还原法,还原名著真相地读。我们阻止不了卡通版、大话版、恶搞版、水煮版等“非正版”地名著阅读趋势,因为这样的阅读迎合了中学生叛逆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我们可以因其势而利导之,利用中学生叛逆的个性特点,反过来对这些“非正版”的阅读说不求异。笔者所带的江苏省兴化中学2008届高二(13)班高二时利用班刊《舒啸》连续印发了5本名为“名著真相”的专辑,总字数22万多字,学校破天荒地把一个班的专题写作汇编印刷成册。全班学生按兴趣分成“大话真相组”、“恶搞真相组”、“水煮真相组”,把名著和它的“别传”、“后传”等非正版进行比较,分别从卡通、影视、书籍等寻找歪曲原著真相之处,比较甄别,揭示真相。揭示真相分两个层级,第一是再现真相,第二是挖掘真相。再现真相着重情节的真实把握,挖掘真相着重内涵的深刻读解。文字表达的栏目设置,丰富多彩,有“独家视点”,着重个人独到的发现和读解;有“针锋相对”,着重互相的辩驳和问答;有“圆桌论坛”,就某一个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师生同篇发言,同学相互切磋。
这里,我们需要提及的是孙绍振先生提出并实践的历史“还原法”阅读,即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还原,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人论世法。作为一种名著阅读的深入读解,也不妨一学期举行一两次这样的深入读解活动。但教者要引导学生为这样的深入读解搜索相关的背景资料。笔者曾引导学生选择、印发了一组有关《红楼梦》、《西游记》创作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文字资料,总题为“名著观照显微镜:作者和时代”。笔者还有计划地放映了刘心武有关《红楼梦》的百家讲坛影像资料,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这种历史还原法的名著读解。
批判地阅读的第二种方法是比较法,即把名著的相关情节和它所依附的史实进行比较,把名著和它的“别传”、“后传”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名著对生活深刻和高超地表现艺术。笔者曾经以《三国演义》的阅读为例尝试实践这种比较法阅读。精选《三国演义》的情节,附上陈寿《三国志》相关史实,附上元代的《全相三国平话》相关情节,加以对照,寻找差异,这样的比较,有助于理解名著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
批判地阅读的第三种方法是对擂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内容中一定的学术独创性,不容置疑,但“向我们提供视听阅读资源的媒介为相对少数的个人所操持和控制。商业动机会侵蚀到媒介讯息的内容”,阅读媒介文本时,“读者应当具有自觉的批判思维、批判精神,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媒介文本背后的商业动机或其他动机的俘虏。”
百家讲坛的主讲们有时也不得不为了迎合低俗的听趣,稍稍背离一下审美的良知。表现在遣词造句时的逸离甚至曲解原著,夸大而哗俗众取俗宠。此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勇于对这些大牌主讲说不。浙江省春蕾中学开设的“小先生大讲堂”的讲座就是典型的名著解读对擂法。
“易中天说曹操‘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说作为‘真小人’的曹操,他是蛮可爱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不虚伪。坏人说真话也可爱?我觉得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以上这段向易中天‘叫板之词’,是春蕾中学初三男生吕佳阳所说。”
“从上学期开始,春蕾中学就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在校内创设了‘小先生大讲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搜集资料写成文章,登台讲课。如今已经有六位‘小先生’经过班级海选脱颖而出,成为‘大讲堂’的‘堂主’,学校把‘堂主’们的照片贴在校内风采墙上,引得周围同学无数羡慕。”“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与易中天不同的三国观》等四个课题登上了大讲堂。”“学校介绍说,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三) 最后,是运用着读。
学和用结合,读和写结合是“名著运用着读”的要义,遵循并实践这要义才能真正地激活学生名著阅读的内驱力。笔者倡导并实践的名著运用着读有三个境界,日实用,日日用,日趣用。
实用。我的名著实用阅读观最先来源于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以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亚、桑提亚哥。”这是一道极具积极导向性的好题,这样的好题才能真正促进名著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可惜,这也只是昙花一现。继之而起,高考导向名著阅读的却是一些浅直而缺失智性含量的题目,如前所述,这样的浅直之题引导学生阅读的只能是名著梗概。
在名著阅读上,我们不能一提实用,一提考试就斥之以应试教育而加以排斥。关键是命制什么样的题,像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导向的是真正的名著阅读;关键是怎么样命题,笔者发动学生以阅读名著以及相应的名著解读过程中,遭遇的困惑为触发点,提出问题,命制题目。我检测学生对名著是否阅读,是否深入阅读的一个重要参照就是命制了多少题目,命制了多少有质量的好题。对学生的命题择优选择,录入名著阅读题库。题库中的题目是一部名著阅读完毕以后检测卷的来源,是名著阅读后研究性小论文写作的选题。这样的实用型名著阅读,遵循了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原则,遵循了互动对话的原则。更主要的,这样的阅读遵循了吃透文本,落实文本的原则,这避免了梗概速成式名著阅读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当然,名著阅读中遵循的学和用结合原则中的“用”不仅在于能够回答问题,这种“用”更主要地应体现在提出问题上。
实用型的名著阅读还应落实读和写的结合。前述研究性小论文写作就是一种读写结合。而把名著阅读与作文取材结合起来,则又是另一种实用型的读写结合。笔者曾集中选印了一批以名著作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让学生着重从原著与作文题关系的
处理上进行点评。
日用。提出日用型的名著运用式阅读观,首先是着眼于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层面。“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我们把名著的阅读作为一种日常习惯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日抄,笔者规定每天要抄录一段名著名段或抄录一句名著名句。二是日评,就日抄内容每天附上一两句点评。三是日诵,就日抄内容加以诵读涵咏。笔者曾以“《论语》金句日诵”为名目,布置学生日诵《论语》精句一二句。
提出日用型的名著运用式阅读观还着眼于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渗透濡染。阅读是为青少年“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而名著中蕴含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这精神底子最厚实的底座。这底座又不是一日筑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工程。为此,教者应着力引导学生把名著的日读、日诵、日评作为习惯养成一样对待。
趣用。实用的名著阅读观着重于语文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日用的名著阅读观着重于语文的意识和习惯培养,趣用的名著阅读观着重于审美情趣的内在需求。
教者应在设置情境,激发情趣上给学生适度的引导。笔者常从以下两个层面作这样的引导。一是不同性情学生不同阅读情趣的引导。引导他们在通读原著基础上作适合自己情趣的探究运用性深读。笔者曾向学生推介过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6月版的四大名著运用型解读丛书,分别是《读“三国”领悟人生》、《读“红楼”洞达处世》、《读“水浒”掌握方法》、《读“西游”善待挫折》。这样不同的解读示例适合不同性情学生的阅读爱好和情趣。笔者也引导学生写作类似的解读短文,学生兴趣浓厚,写作的主动积极性很高。这样的趣读应注意的是掌握趣读的度,不能为了阅读者的一己情趣、一厢情愿,而对原著进行随意地“水煮”和“麻辣”烫。个性趣读必须在原著正读的基础上开展,否则这样的趣读很可能滑向无厘头的戏读。
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首先要正读、确读,这是将来有可能的情趣读、个性读的出发点和基础。那种以“水煮”版开始的“三国”阅读,是一种先后倒置、轻重倒置。有时,青少年学生名著阅读的失败,罪过倒不在“水煮”版图书本身,而是引导者在正读原著与另读原著的阅读顺序引导上倒置了,倒置以后又不施以比较求疑的引导策略,促使学生回到原著本身。每每见到学生迷恋另类三国而对三国原著不屑的阅读姿态,不由不痛心。
第二是结合日常的语文学习引导激发名著的趣读。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选修教材《(传记)选读》时,就曾布置一项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趣读名著作业。这就是运用学习传记作品获得的知识能力,分别为四大名著中感兴趣的人物写传记。江苏省兴化中学2008级高二(26)班同学创作的“四大名著人物传”,被校刊“景范”(“景仰范仲淹”意,为纪念曾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而于1834年创办的“文正书院”,为兴化中学前身,兴化有始建于南宋的“景范堂”)作为专辑汇编,在市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名著阅读,是关乎为青少年“打一个精神底子”(钱理群语)的大事,是关乎中华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大事。名著阅读的科学引导也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更是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人的应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