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5期 ID: 151395

[ 毛小利 文选 ]   

问题解决策略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 毛小利

  内容摘要:策略学习对学习者的积极作用备受关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作用也不容置疑。本文以英语口语练习为对象,把主体缩小到低水平英语学习者这一群体,旨在为口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提供教学和学习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问题解决策略 口语教学
  
  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学者青睐。学习策略内容繁多,Stern在最新研究中则把学习策略区分为积极计划、学术学习、社会学习和情感策略。以上三种细化法从不同的角度但毫无例外地阐述了问题解决策略在学习策略中重要地位。问题解决策略可分为词义推断、语义替换、提问澄清、运用资源(Chamot&Barnhardt)。语言学者一致认为优秀的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会通过猜测自动解决问题,如通过替换法迂回解决问题、通过自我设问澄清计划、通过利用资源如查字典解决问题等。问题解决策略成为语言学者研究的焦点基于研究者对于高水平语言学者学习过程特点和策略的研究。笔者在此项研究中把研究主体和主体行为限定在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训练中,借此确定问题解决策略对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口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 方法论
  
  1. 研究主体和工具
  笔者在所任教的五个班级中采用随机的方法任选两个班并且随机确定一个为控制班,另外一个为实验班。两个班的人数不同,为了研究的需要,在两个班中随机各选取60名学生。本研究采取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工具包括笔者自行设计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调查问卷一份和学生演讲题目两套。调查问卷分为前测和后测。
  在前测中,为了确保实验的效度,笔者分别在两个班学期的第一节课给出谈话主题My First Dayin College,要求学生进行两分钟左右的自我阐述。当学生表达时,用收录机记录下来。然后把记录下来的资料分别让三位有经验的口语老师独立打分,最后,三位老师的分数最后用SPSS(16.0)分析相关性(r=0.81)。
  在控制班中,笔者采用大学公共英语的简单口语方法教学,即让学生自我表述,老师随后简单评价。在实验班中,笔者从课前5分钟学生角色表演着手,把问题解决策略从理论到实践应用贯穿在整个学期教学中。
  在学期末的后测中,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分别学生给出相同题目,然后同样用收录机记录并且由以前三位老师打分。最后分数通过SPSS(16.0)分析比较显示问题解决策略在口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 培训过程
  口语问题解决策略培训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原则,把具体的培训过程分为学生演讲前理论指导、过程中监督、演讲结束后评价。具体的培训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第一,介绍问题解决策略的定义、本质、分类以及目前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所产生的影响,坚定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的决心,目的在于督促学生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试验活动和具体的教学环节,实现此项研究的效度。第二,比较目前口语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即简单训练法和问题解决策略法,并且采用老师举例和学生主动列举相结合的模式,广泛讨论问题结局策略的有效运用通过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理解问题解决策略的本质。第三,进一步解说问题解决策略在口语训练中的重要性,深化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为学生口语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短期实践。短期实践指学生5分钟角色表演结束后,老师围绕该内容结合问题解决策略做的实践培训。本措施在于强化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第一,从学生们当中收集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具体例子,然后相互讨论如何恰当并且有效的运用;第二,同班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具体应用。然后由演讲者告诉同学们潜藏在演讲过程中所应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帮助学生们有效进行自我监督,长期实践。问题解决策略的长期实践指学生在课后口语训练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言语实施自我监测和评价,警惕和纠正自己在演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关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问题。自我监测为学生自我评价其学习进程及采取补救措施或行为以确保恰当地应用问题解决策略提供了机会。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不足,以便及时、有效地找出解决方案或应对措施,以结合自己的口语水平具体调节何时、何地应用哪一种问题解决策略。
  
  二 数据分析和讨论
  
  1. 前测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成绩前测描述数据
  t检验用来检验来自两个独立主体的两个群体在平均水平方面是否相等或相似。表一数据显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控制班,两班学生在前测中都显示出较低水平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水平,这是笔者的受试对象是大专学生这一主体所制约。同时表一表明两个班的平均水平(PSS为31.02和30.97;OE为5.61和5.68)也基本相等或相似,并且0.179和0.154的显著水平(分别大于0.05)表明在
  注明:
  N=受试人数
  EC=实验班
  CC=控制班
  PSS=问题解决策略
  OE=口语成绩
  Mean=平均成绩
  S.D.=标准方差
  t=t检验
  Sig.(2-tailed)=双尾显著性水平检验,
  95%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95%置信区间
  以上符号在此研究中的所有表格和图表中代表同一内容。前测过程中实验班和控制班并没有明显的不同。平均水平和显著性水平互相支撑,表明实验之初两组受试者在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成绩的相似,这为此研究提供了信度支持。
  后测描述数据
  表二显示出在后试中实验组无论在问题解决策略意识还是口语水平方面都优于控制组(EC:45,67和8,81>CC:33,92和6,02)。同时,0,000(<0,05)的显著性水平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后试中有明显的差异。即使在后试中控制组在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水平方面稍有提高,这也是通过一学期的正常教学后学生的总体水平自然提高的表现。
  
  
  
  2. 分析讨论
  如表2所示,在后试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成绩有着明显的变化(Sig.=0.000<0.05)。并且两组平均分也有呈现很大差异(PSS:45.67,33.92;OE:8.81,6.02)。因此,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成绩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控制班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成绩在后试中也成缓慢的递增趋势,这是由于学生通过一学期自然练习,并且在实践练习过程中,相关的理论意识也逐步增加的结果。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承认学生有着自我添加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获得相关口语技能的同时,这种能力的增长和试验班的比较而言是极为缓慢而有限的(表1和表2)。同时,控制班的学生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也不排除猜测老师意图、任意选择、还有受制于自己的实际口语程度的制约。
  试验班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显著提高,这有助于他们明确口语实践练习的要素和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口语练习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积极的评价。在课堂上,口语传授的本质不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方法伦的灌输。策略的培训和以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在二语习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课后,学生应加大训练力度,要想提高口语水平应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在后试中,即使控制班的学生在问题解决策略意识和口语成绩两项指标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口语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在课后积极地努力。

问题解决策略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