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运用“以读、疑、议代讲”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运用“以读、疑、议代讲”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以训练为主,其训练的形式主要是朗读和默读。学生读的能力和技能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才能提高。根据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我都注重“以读代讲”这一教学方法。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句,按照整体性原则和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的方法,在通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而,让学生再通读全文,用一两句话说出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最后,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理解词句。中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句段教学,要按照“读通”“读懂”两个环节来完成。在“读通”时,首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接着让学生借助字典或词典学习生字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段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最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达到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在“读懂”时,要逐段读,首先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再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什么结构连句成段的。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是一般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还可以用变序法,直扑重点段,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懂课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要在中年级“以读代讲”的基础上相对地放手。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要有一定的速度。在朗读时,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进入意境,读懂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呈现出如下趋向:1.学有兴趣。2.思有发现。3.创有激情。
二 以疑代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质疑,以疑代讲,把过多的讲解变为学生主动的质疑。当学生还不善于质疑时,我通过示范,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发问、如何捕捉问题的关键、如何分清问题的主次。当学生会质疑后,还要鼓励他们展开争论,以激起思维活动的高峰,产生新异的思维成果。
如我教《称象》时,有个女生提出“谁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称象?”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其中有个男生想的办法颇具新意:他说不要往船上装石头了,让一些人往船上站,等船位到了画线的地方后,人下船把体重相加,就是大象的重量。这就是他跳出常人的思维模式独特思考的结果。
这种独特的思考属于创新思维,创新的实质就是求异标新。对学生获得的创造性成果,教师要及时鼓励,这样学生就可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浓厚的兴趣去努力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
三 以议代讲
“以议代讲”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小组、全班议,来解决疑难问题。当然,教师也可谈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共议,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合作解疑。“以议代讲”能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分析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组织议论时,要优选思维的触发点,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还要讲求思维的实效,学出新知、思出情趣、创出活力。
总之,以读、疑、议代讲的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