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阅读不仅要求小学生具有语句分析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观察能力、语篇分析能力、词汇推测能力、语境想象能力以及一定的阅读策略。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要以读促想,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做。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教学策略 有效阅读
根据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段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符合学生知识层次、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的阅读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量的英语阅读可以促成大量的语言输入,而大量的语言输入又能有效地促进英语语感的形成,并能以直接融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作为起始阶段,阅读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非常重要。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和培养。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后,老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自由地跟录音进行模仿。然后根据教师提炼的关键词复述短文。学生们在阅读前通过预测语篇内容,而后从速读到精读,多次阅读,不断确认或修订预测,直至理解所学语篇。这类似于我们一般认可的“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步教学模式。在阅读课型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等。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并与听、说、写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