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毛颖,是退之先生笔下寓言体名作《毛颖传》的主角,他“始以俘见”,继而“日见亲宠任事”,后虽“赏不酬劳,以老见疏”,但“终于管城”。如果将他的人生遭际置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整个封建王朝来观照,可说其是一生三幸。
关键词:毛颖 人生之幸
毛颖,是退之先生笔下寓言体名作《毛颖传》的主角,他“始以俘见”,继而“日见亲宠任事”,后虽“赏不酬劳,以老见疏”,但“终于管城”。如果将他的人生遭际置于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整个封建王朝来观照,可其说是一生三幸:
毛颖人生之幸,一在得遇赏识之人。明珠暗投,千里马骈死槽枥,这是无缘得见赏识之人的悲哀。而毛颖则不然。他虽为一介俘虏,却蒙始皇青睐赏识,不仅没被治罪,反而得赐汤沐之地,封于管城。物质生活上待遇很高,是衣食无忧;精神生活上待遇更高,是“日见亲宠任事”。综观史书,能有如此际遇者,似乎也只有春秋时的管仲、唐代的魏征,一个得遇不计前嫌的齐桓公,一个得遇求才若渴的唐太宗。世上有才学者甚多,得遇赏识之人的不多。宋朝的梅圣俞,才学不可谓不高,孩童时期写出的诗句就使父老长辈惊异,长大后文章更是简古纯正,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向他请教。可惜无人赏识,他也只能写点诗歌、发点感慨,终其一生,忠君报国之志只停留在文字之中。得遇赏识之人,此乃毛颖人生之一幸。
毛颖人生之幸,二在能够尽展才学。毛颖能获始皇赏识,关键还在他的才学。毛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古及今,阴阳百家、三教九流,他是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只要皇帝有所咨询,无不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当代之务”,也是“惟上所使”;加之“善随人意”“终默不泄”的个人品格,皇帝绝无皇家机密、个人隐私外泄之忧,怎能不“益狎”呢?一个人受“亲宠”易,得“任事”难,而毛颖是“日见亲宠任事”,这就难上加难了,可他做到了,且做得很好。一个文人、才士,饱读诗书的最大目标是经世济民,如能这样,那无疑是一生无悔。毛颖就是这样,自他投入秦始皇的怀抱开始,他就尽心尽力参与到剿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大事业之中,且功勋卓著。回眸历史,有几人能如毛颖这般尽展才学、一生无憾的呢?唐朝大诗人李白,才情卓绝,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他的才也只能用在陪皇帝谈谈天、聊聊地,作几首歌词,至于经世济民之才,皇帝是未加考虑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先后写就《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尽显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可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其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也无缘施展。而毛颖是尽其所能,直到“发秃”才尽,不能再发光发热之际,才戛然止步。此乃毛颖人生之二幸。
毛颖人生之幸,三在得以保全余生。毛颖虽“赏不酬劳,以老见疏”,可毕竟得以保全余生,安享天年。你看史上众多功臣才士,有几个得以善终的呢?明朝的李善长,娴于辞令,明习故事,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功劳巨大,太祖钦赐免死铁券,并结为儿女亲家,可结局如何呢?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找个借口杀了,不仅自己被杀,就连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也一律被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重臣张廷玉,一人侍奉三代君主,其为人才学之高、脑筋之灵,受赏识之大、得任用之重,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比,可在年高才尽之时,还是被乾隆皇帝夺了官,抄了家,死后虽仍得配享太庙,但生前已颜面扫地、威望尽失。毛颖虽说赏赐少了点,可毕竟善终。此乃毛颖人生之三幸。
毛颖人生若此,岂不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