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罗宾提出,后被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将从动态视角入手探讨这一理论在简单句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做出一定解释,指出简单句分析可以遵循从背景到图形的路线。
关键词:图形一背景理论 动态视角 简单句
图形一背景理论的研究始于1915年,最早由鲁宾开创,后被应用于研究语言,并把它划分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在语言研究领域,这一理论主要用于英语或汉语的相关分析。在汉语层次上,有谢艳红(2006)的“汉语歇后语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潘平(2008)的“浅论图形一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及张克定(2009)的“图形一背景论视角下的汉语存现构式”等。在英语层次上,有文旭(2004)的“英语倒装句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谢捷(2006)的“英语名动转用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蒋红艳(2007)的“英语被动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等。近年来,对这一理论在英语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此起彼伏,2003年到2009年相关论文可达30余篇。其中在匡芳涛,文旭(2003)写的“图形一背景的现实化”一文中,探讨了“图形一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从而增强了这一理论的认知解释力。周岩(2004)写的“图形与背景理论与介词用法,句法选择”,着重从介词和句法多样化选择上对图形一背景理论做出一定解释。姚兆宏,李海芳(2008)写了“中动结构的图形——背景论分析”一文,将图形一背景理论应用于英语中动结构和汉语中动结构的分析。
从以上文章不难看出,前人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来研究英语句法结构仅限于从静态视角入手,对英语简单句的研究也仅限于语言现象本身。本文将从动态这一新视角探讨图形一背景理论在英语简单句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并做出解释,揭示其认知特点和规律。
一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图形一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由丹麦心理学家罗宾最早提出,后由完型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在认知领域,“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显部分,“背景”指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它们同时存在知觉语场中,但不会同时被人们所感知。罗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了图画中确实存在“知觉突显”,人们不可能同时识别脸和花瓶,只能选择感知中突显部分,把脸或花瓶作为图形,这是图形一背景分离的主要观点(许利,2009)。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为同一东西,容易被感知为图形的事情一般具有完整的形状、结构和连贯性,因此更容易被感知、注意和识别(周岩,2004)。根据完型心理学家的观点,选择什么样的物体分别为“图形”和“背景”,这要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即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个不负。其中图形这部分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那一部分(匡芳涛,文旭,2003)。因此,人们在观察某一物体的时候,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从语言认知角度看,图形/背景区分的认知原则可以用来系统地解释英语简单句的多样化结构,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并把它们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整合语言。通过了解这些认知特征,我们从而能够解释语言中图形和背景的众多复杂现象。
二 基于动态释义的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简单句中的应用
根据句子结构,英语句子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简单句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主语加一个谓语构成,其它句子形式均由此句型发展而来。句法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侧重点,传统研究大多从语言本身入手。通过再研究发现,英语也可以从背景到图形,如英语简单句。
1. 主谓结构
这种句型的谓语一般都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a).Things change.(事物是变化的。)
b).Nobodv went.(没有人去。)
从a)句可看出,说话者要强调“变化”一词,即change,在此句中,change作为图形而存在,强调一个动态过程,Things是此句的背景。
在b)中,说话者要突显的内容是“去”,即went,次要内容是No-body,因此went是该句的图形部分,Nobody是背景部分。
2. 主系表结构
在这种句型中,其实连系动词在形式上也是一种谓语动词,但实质上表语成了谓语。例如:
a).She became a lawyer.(她成为了一名律师。)
此句中,发话者的重点在句子后半部分,这也是听者想要知道的信息,即她成为的是律师,而不是任何其他的职业。因此可以把a lawyer看作图形,She作为背景。又如:
b).The milk turned sour.(牛奶变酸了。)
这个句子的分析思路与上句相同。我们得出结论:图形是sour,背景是The milk。在这两个简单句中,传达动态含义均为系动词,如a)中的became和b)中的turned。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动态视角,英语简单句中的主谓结构和主系表结构是从背景到图形。
3. 主谓宾结构
这种句型的谓语一般多是及物动词。例如:
a).Susan resembles my sister,
b).My sister resembles Susan,
在a)中,我们可理解为说话者要强调该句后半部分,因而重读也在后半句,即my sister,我们可以说图形是my sister,背景是Su-san,因而是以Susan为认知参照点突显my sister。而在b)中,我们选择的图形是Susan,背景为my sis-ter。这种分别对图形与背景不同的选择主要通过谓语动词resem-bles来实现,因为这个动词给人们提供了有效信息,传达的是动态含义,也突显了句子的重点部分。
4. 主谓宾补结构
这种句型的补语是宾语补语,与宾语一起即构成复合宾语。例如:
a).I found the novel interest-ing.
a)中,我们把interesting看作图形,the novel看作背景。因为说话者强调的是句子的后半部分,指出宾语的特点,所以the novel成了背景。它们通过动词found来体现,折射出动态视角。再如:
b).I’U let him go.
如上所述,b)中的go是图形,him是背景。它们通过使役动词let来体现,传达主语的动态含义。在这一结构中,通过运用动态视角,也是从背景到图形。
传统意义上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由主语,(谓语)动词和补语(包括宾语)构成,实际上,句法的多样化不能简单凭借上述构成成分来解释。语言结构不能只靠单词拼凑或语法规则来理解,它更需要人们对外界事物及物质世界的感知。因此在分析句子结构的时候,我们要联系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人的认知能力去分析各种句法结构。此外,我们需要不断运用新视角去分析研究各种语言现象。本文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着重从动态视角探讨了“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英语简单句分析中的应用。这一理论对英语简单句结构分析做出了必要而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再分析英语简单句发现,英语不仅可以从图形到背景,也可以是从背景到图形。这将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9.
[2]曹艳琴等,工具主语句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
[3]匡芳涛,文旭,图形一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4]梁丽,赵静,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5]姚兆宏,李海芳,中动结构的图形一背景论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D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