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上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课堂空间、提问的权力、评议的权力、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但是我们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但寻找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永远是我们的追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就此谈谈我校的做法。
关键词:“导学稿” 教学模式 形式和流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在校时间进一步规范,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如何在单位时间内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成,不断发展提高,已经成为每位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尝试使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在课堂上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课堂空间、提问的权力、评议的权力、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但是我们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但寻找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永远是我们的追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结合我校的一些教学实际,“导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关键要做好四点。
一 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流程要求“变”
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并非完全摒弃接受性学习。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是学一种理念。因此我们主要学习以“导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让这种教学理念能指导我们日常的教学行为。每堂课不必都是让学生在轰轰烈烈地讨论中进行,因为不同的科目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风格,因而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提倡百花齐放。我们没有必要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杜郎口模式,是不是潍坊五中的教学模式,只需要看是不是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有效。我们也可以把原有的传统的经典的课堂形式放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不必拘泥于一定的流程和形式,如果每节课按统一的流程进行,学生对课堂还有期待吗?学生对课堂还有激情吗?这样的课堂模式肯定会成为过往云烟,就会像十年前的“洋思教学模式”一样很快淡出我们的视线。
我就我们的语文课堂谈谈我的理解吧。语文是讲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对于那些学生必须掌握和积累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我们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对于学生个体难以理解的情感和知识,我们教师必须是要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掌握语文,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如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对于作者此时的情感的把握,学生对于一个结论性的答案是不难寻找的,因为现行的教辅材料遍地都是,但对于这个结论的获得过程却是学生无法体会到的,那我们教师就不能放任让学生讨论再讨论,可通过对苏轼的生平的介绍、苏轼的其他作品诵读等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流露出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同样,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也会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曾经看到一句话:“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象一个出色的导游,能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的处处美景。”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而言,教学情感的力量远远超出知识本身。教其学莫如激其趣。只有当学生内心的激情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持续性才可以体现,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才可以提高。所以,我们不必一定要按统一的形式和流程来安排我们的课堂。
二 导学稿的设计要激“趣”
导学稿,它是教师“导”和学生“学”的脚本,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学习方式,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方法,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活动化的师生共用文本。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杖。导学稿一般是把课堂的教学的流程记下来,仿佛就像是教师所备的课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会限制住我们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自学是在没有教师的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特别在当前教学方式的转型时期,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得到较好的培养,完全放给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我们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就把导学稿以预习案的形式呈现。各学科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导向性地设计出具体问题,把这些问题在课前发给学生,或展示给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创建优质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八年级(上)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在课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文章中“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____人物:____事件:
2.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 在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心情,并体会其思想感情。
这样的“问题式导学稿”以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边际,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一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调控要求“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控制、主导作用,实施积极调控的有效教学策略,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实施积极调控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高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控制系统中,通过控制对象,运用有效的控制手段,积极、主动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将课堂教学这一发展变化着的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现阶段的状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发展到由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期望的新状况(进步了的、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学习情况)。
1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预设。然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已经学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
问题,即动态生成的问题,却不在教师预设之内,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要将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整合起来,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从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的课堂就有效了。
2 要处理好个别学生展示时和大多学生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几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在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可别的学生就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这与我们追求的“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这些学生干什么?这是我们教师事先要进行有效的预设,要给这些学生分配任务。如理科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训练。如文科,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
四 学生点评要求“实”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展示后的点评只是停留在对学生的仪态是否大方和声音是否响亮上,对内容的点评只是简单的重述而已。随着一段时间的深入,学生的点评语言已经有了格式化,仅仅是为了点评而点评,是一种任务,这样的课堂步骤就毫无效率可言。在教辅材料满天飞的时代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回味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所以我们认为在点评的时候主要指出我们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哪些问题,要指出大家的焦点问题。在点评的时候注重要学生说说自己的其他想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经验跟大家分享。如在学《答谢中书书》一课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和下面的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点评的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在抛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就把学生的疑惑解决,并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就能迫使学生去钻研这个问题的由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展示和点评就有实效,我们孩子的学习就会脚踏实地,绝不会投机取巧。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终身有益。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它都能让“优秀学生卓越发展,中等学生超常发展,学习困难学生自信发展”,但在课堂上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所有教学工作者一起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