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5期 ID: 151371

[ 魏红 文选 ]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

◇ 魏红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折射出中美文化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冲突、融合。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正是这两种文化冲突的表现。事实证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关键词:母女关系 文化差异 冲突 融合
  
  《喜福会》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它的出版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也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贡献。小说描写了四位解放前夕从中国内地移居美国的女性和她们四个美国化女儿之间特有的“恩恩怨怨”。该书不仅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更用四对母女问的感情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让读者感慨万千。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冲突中的母女在爱中包容了对方,完美结局了这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 文化差异在母女间的冲突中体现
  
  1 伦理观念差异
  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子女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训导是天经地义的。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母亲希望女儿们能像自己在中国时一样遵从长辈,她们认为安排女儿的生活是自己的权力,女儿必须服从。但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这些女儿们深信独立意识,不为任何人活着,只为自己,并不支持母亲的指导和示范,她们怨恨和曲解母亲“怪异”的中国式行为方式和信仰,冲突由此而起。小说中,吴素云为女儿精美设计的未来是做一名钢琴家,并深信她有这天赋。吴素云靠帮人打扫房间,干杂活换回精美每周一次的钢琴课和一架可以每天练习的钢琴。可精美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我从不相信,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在她看来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绝对不能容忍。为了挫败母亲“愚蠢的傲气”,她故意在练习时偷懒、表演时出丑,让母亲丢脸,并且“打定主意,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母亲当然不会轻易让步,她把女儿拎到钢琴前,逼她就范,并用中国话说:“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女儿不顾一切地反击:“那么,我希望不做你的女儿,你也不是我的母亲!”见还不能奏效,甚至不惜抬出母亲遗失在中国的双胞胎残忍地给母亲致命一击:“我希望我没有出世,希望我已经死了,就跟桂林的那对双胞胎一样!”女儿的回答则表达了她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无处不在的独立自主观念。
  小说中的母亲龚琳达一直试图教会女儿薇弗莱有关中国的气质:如何服从父母,听母亲的话,凡事不露声色,不要锋芒毕露……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顺从父母,做事中庸,必须对父母尽孝。但是,薇弗莱从小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熏陶,强调独立能力,自我意识和反叛心理强烈,所以她抱怨母亲对她“管头管脚”。
  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母女冲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女儿们都已经美国化了,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而母亲们却还按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来对待母女关系,由此看来,两种文化的冲突必然导致母女关系的矛盾。
  
  2 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也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身份。在《喜福会》这本小说里每一代人都被家庭纽带连接在一起,又因为年龄和文化而彼此疏远。语言是笼罩在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阻碍了母女之间相互了解。《喜福会》的母亲们要么说着蹩脚的英语,要么汉语式的英语,要么英汉叠加的语言。虽然她们的女儿说一些汉语,然而她们都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教育,说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这就导致了母女之间的冲突。
  《喜福会》的母亲们在美国居住多年之后依旧用汉语来表达她们重要的情感。精美不只一次指出,她和她的母亲不能用同一种语言沟通。精美用英语同妈妈讲话,而妈妈却用汉语回答,语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因为不能拥有相同文化的语言,母女便被关在了顺畅文化沟通的大门之外。生活在美国使母亲感觉到自己被英语这门语言的无形力量所包围,甚至与家人的交流都举步维艰。她们知道当她们用汉语说话时,女儿们会变得很不耐烦;当她们用支离破碎的语言讲述事情时,女儿们又认为她们很愚笨。她们不能用汉语告知女儿们她们的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母女便进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进入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矛盾必然会又一次降临。
  
  3 思维差异
  女儿薇弗莱从小就展露出下棋的天赋,屡屡在比赛中获奖,还作为封面人物出现在该杂志封面上。薇弗莱的妈妈龚琳达为此感到非常骄傲,她竟然拿着一本封面载有自己女儿照片的杂志,对不经意投来眼光的每一个陌生人问道“你认识吗?这是我的女儿薇弗莱。”听到别人的赞扬,龚琳达更是得意洋洋。可她的做法让女儿很反感,甚至为此感到尴尬、耻辱。她对妈妈说:“作为你的女儿,我觉得有点……有点感到耻辱。既然你那么想炫耀,那你为什么不自己去学象棋呢?”龚琳达听到女儿的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气愤极了,一个人对着跑远了的薇弗莱大声地喊叫着。在这里读者看到的也不仅是龚琳达和女儿薇弗莱之间的代沟问题,还有中国与美国文化差异的问题。
  中国文化重视集体的力量,家族的力量,一家人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个人获得了荣誉,全家人也就获得了这份荣誉。自古以来,中国父母喜欢把自己儿女的成功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当然也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儿女,所以父母认为儿女的成功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大的回报。而美国文化则更加重视个人奋斗,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跟家人没有任何关系,家人没有任何权利来炫耀自己的成功。
  
  二 矛盾过后的文化和解
  
  然而当女儿以平等、个人主义、独立意志的美国精神去对待爱情与事业时,却发现这种西方式的女性个性同样处处碰壁,并不比母亲强多少。在婚姻生活中,她们也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方面的冲突和误解,情感生活都不如意。母亲们主要从过去的记忆中得到启示,同时也在精神上给了女儿们支持。女儿们在经历了文化冲突中的辛酸和痛苦之后,最终在母爱的感召下,顿悟了母亲的智慧,开始认同母亲,找回了迷失的自我,找回了在婚姻中的权利,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她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彼此,母女融合正是母亲和女儿用爱心了解彼此、重新调整自己文化视角的结果。
  冲突只是过程,和谐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无论是母女关系的和谐,还是中美文化的和谐。《喜福会》的母女们尽管有着种种隔膜和冲突,然而彼此间天然的情感纽带终会跨越一切的鸿沟和障碍,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爱与关怀,从而在自身之中达到一种和谐。而这种和谐正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在她们身上的兼容。理解、沟通、信任才是达到这种文化和谐的最终途径。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化的共存,以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6.
  [2]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南京师范大学~,2001(04).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H].北京:外语放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