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们知道,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加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直观三个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作为教育元素中最根本的一项。所以在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上,情感教学已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着重从高中语言教学角度入手,从什么是教学情感渗透、如何进行教学情感渗透和情感渗透的意义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渗透
古人认为“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好的文章是为情而造文的,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情感之美。而现代人则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所持的态度的体验”。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什么又是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呢?
首先,翻开我们的高中教材,其中有不少课文感情真挚、纯洁、高尚,以情感人。对这些课文的学习令学生时而开心欢畅,时而伤心忧郁,时而悲愤,丰富了学生对情感的感受力、分辨力以及敏感度。其实,这就是文章本身对学生的情感渗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都会接受一次教育的洗礼。
与此同时,情感交流又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因此我们所说的教学情感渗透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情感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但需要我们教师情感的投入,同样也需要学生情感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过程。当双方都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碰撞与共鸣,达到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和沟通,我们就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教学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通过个人的魅力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着情感熏陶和情感培养。
除了教材本身与教师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隐性的因素,就是文章背后的作者。虽然,他有可能是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人,也有可能是与我们同一个年代但是居住地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人。但是,通过文章这个中间媒介,作者与学生就可以实现一个跨越式的对话,这个对话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被空间所局限,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看似飘渺,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对话,当然,对话的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也就是一种作者以他特定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份、个人思想为出发点,在课堂上,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情感上的渗透影响。
所以,所谓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就是通过教材本身、作者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而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渗透式的教学,从而在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上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以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开展我们的情感渗透呢?到底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把我们的教学情感渗透落到实处,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说过,阅读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文章“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情”完全是可以沟通、互动和共鸣的。所以,教学情感渗透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最主要的因素,整个情感渗透过程,要让学生创设一种情感美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情景当中去。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创设情景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情景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直接的刺激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我们也可以引入或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们深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就可以创设一种“贾府情景”,黛玉超凡脱俗、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心理也自然能够体会了。教师也由此让学生学会了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人物所具备的典型心理。
其实,多年来,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在情景教学上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得出了很多研究成果。事实证明,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不同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简单的动作演示和音乐以及语言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他们进入预设的教学情景,从而促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擦出火花,产生共鸣。同样是《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扮演不同的人物以符合各自人物身份的语调说话,定能激发起学生们对课文的浓厚兴趣,也能激发起他们对我国古代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兴趣,这就在无形之中给学生们打下了一层文化精神的底子,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益处。
2 借助语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情感的最重要手段。教育现状决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能够体现审美的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通过语言去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从而将学生带入一种积极的、美丽的语言环境中去。从一般教学规律上来讲,做到这一点主要通过朗读。
教师通过朗读是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通过这个过程,作品中的人物跃出纸面,学生非常容易进入角色,并调动各种感官途径去感受和体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这里的朗读并非是不分实际情况的全文朗读,是基于时间安排和具体需要的朗读。但是无论朗读时间是长还是短,内容是多还是少,都需要教师做到声情并茂,用富于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从而促成对学生的情感再创造。
同时,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带领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内涵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能是单纯的单一层面的感情教育,还要通过感情教育深入理性教育,因为高中学生距离走向大学和社会已经越来越近,高中教育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客观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情感渗透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从“理”上强化进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在走进大学甚至走向社会后,把学校所学用之于实际生活,做一个理性的、能够客观把握生活的社会人。
3 以情动情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教师要想通过情感渗透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就要先进入角色,也就是“入乎其内”。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学内容,做到提前准确把握其情感基调,深刻领悟和体验这种情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把情感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输给学生。当然,接下来,学生不能被动地全盘接受,否则只能令学生思维更加僵化,从而走向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道路上去,越走越远。所以,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回味,来从教学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获得升华。
同时,教师的情感一定要真挚。教师的情真意切能够有效诱发学生动真心,学生学习起来才能深信不疑,才能受到激励、鼓舞和鞭策,心灵也才能受到陶冶、洗礼和净化,从而达到教育中关于情感的要求。
教学情感渗透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对文章进行把握,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教学情感渗透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意义。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就美好心灵和陶冶高尚情操的独特力量。如果我们能都在教学中通过以上途径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式教学,那么教师的课堂将是美丽的课堂,教师自身也将具有美丽的感召力,教育更将是一个美丽的师生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