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效课堂改革之下,作文教学紧跟步伐。结合语文学科性质,立足大语文观,紧扣语文教材资源,搭建学生与社会生活对接的桥梁,建立合理的作文评价机制,以评促果,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真正走上高效教学之路。
关键词:高效课堂 作文教学 策略
三国时魏国曹植在《王仲宣诔》中说“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意为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纵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山川水秀,花鸟虫兽,每一种皆有自然之灵性。身处其中,感受大自然带给人种种心灵的顿悟,实有范仲淹笔下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每每心有情愫,文人墨客常提笔为文,抒发灵魂深处的生命之歌。
品读大家名作,其文如行云流水,文采缤纷各异。一篇精美的文章可以穿越千年的历史风尘,于世事浮华之中沉淀,一脉墨香悠悠。然古人云:为文要“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小见文之难”。一篇旷世出彩的文章必是作者精血之作,或融其身世浮沉,或流露悲悯情怀,或抒发个人志向抱负。然而,试看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无不是绞尽脑汁,挠头抓耳,总算勉强完成,但也是存在大量辞不达意,句式错乱,虚编乱造,不知所以然的现象。如何写出一篇靓丽的文章,如何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是当今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当前作文之现状剖析
1.1 缺乏生活体验,被动作文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以及对国人物质文化的过分崇拜,这使得学校教育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孩子们被禁锢在钢筋水泥所建造的城市里,春天来临的时候,他们还来不及追逐三月的春风,就被一阵考试复习题、兴趣补习班的烟云迷糊了。当他们手捧教科书,笔下演算数学题,一遍又一遍练习钢琴五线谱的时候,也许不曾想到窗外的草坪里一朵小花刚刚盛开,山野里泉水舒活流淌,成群的鸟儿追逐嬉戏。而我们这群迈过青春的门槛,步入中年的父母们,似乎早已忘记自己当年趴在泥地里寻过小虫,村口高大的黄桷树留有我们攀爬的脚印。父母们盲目地规划孩子的蓝图,却忘记了孩子终究是孩子。一个成天浸泡在题海的孩子,早已失去了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失去了一颗睿智细腻的心。试想,这样的孩子所写的作文怎么会有生命的灵气?
学生怕作文,但又不得不写作文。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对写作文一直抱着不很主动的态度,被动作文,缺乏应有的生活激情,仿佛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检查,糊弄完成任务,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文章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1.2 缺乏语文素养,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
语文素养,指的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对文字学科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对文章句段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对身边的事情缺乏应有的观察能力,语文素养较薄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体现。作为初中生学生首先应具备对自己母语的热爱;其次具备丰富的阅读知识面,拓宽视野角度,扎实自己的写作功底也是必不可少;再次,具有良好的古文化修养,推敲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体会文人们的内心情感,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1.3 作文教学课堂沉闷,教学缺乏序列化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承担着引导提升的重任,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对学生整体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反观当今的作文教学,学生对写作兴趣的缺失,对生活无法深切的体会,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文教学课堂版块化严重,教师过分强调作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内心体验的挖掘和提升。语文教学中存在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调阅读能力的锻炼,却往往把作文教学放在忽略的地位,作文教学缺乏序列化,没有有规律有层次的长期递进式的训练。学生对作文内容的学习较凌乱,各种文体的写作区分度模糊。
2 作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决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效课堂应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快乐为根本。就作文教学而言,作文高效课堂应该不只局限于45分钟的教学。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来看,大语文观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作文教学课堂的广泛性,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教学和实践的融汇。因此,构建高效而活跃的作文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1 紧扣语文课本,将有限资源转变为无限资源
中小学的语文学科目前还是主要依靠教师教学语文书本来向学生传授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故语文课本是学生直接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桥梁,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文教学应该紧扣语文课本这一阵地,在教学中应重视挖掘语文课本的范本作用,将我们手里的有限资源充分利用。
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观念,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体悟与模仿、延伸范本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把语文课本作为参考“作文书”的意识,把读、学、写三者结合起来。
2.1.1 教学中重视课文写作知识的讲解和补充
在教学每篇课文前,我自己先对课文进行细细品味得出自我体悟,然后多方面查找相关课文资料,筛选归纳。课堂上,我将自我体悟和相关资源结合讲解,归纳出每篇课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特色,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构思、主题挖掘、语言运用等。学习一些基本写作常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2.1.2 学习课文写作结构,延伸作者思想
在学习了七年级诗歌何其芳的《秋天》后,在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和悠扬音乐的营造下,学生在感受诗歌朦胧的秋色中产生对自然美的向往,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于是,我及时鼓励学生为课文补写一节诗。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动笔模仿课文结构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1.3 品味原课文材料,精心开掘自我世界
语文本里的每篇课文都是各个作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主观情感的抒写。文中所涉及的事或人,学生或多或少熟悉甚至还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因此,对于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事或人,我们还可以继续开掘,可以就同一材料挖掘延伸。
2.1.4 搭建各类文章赏析平台,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建立以“学语文,品人生,悟心境”为
模式的自我教育。
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编者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时编排在一个单元。在研读中,我们发现三位作家的遭遇相同,都是遭遇了人生的挫折,怀才不遇,但是三位作家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完成这三课教学内容后,我布置学生以比较阅读的方式写读后感,比较作者的处理方式,比较作者对待人生挫折时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欧阳修善于调节心态,乐观豁达的人生心境。结合了自己的经历,与古人交谈,以名人为榜样,重视个人对于自己内在因素的调节和发挥。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道德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是一件富有诗意的工作。学生心中拥有诗意的生活,笔下流淌出的自然是沁人心脾的文字。
2.2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以评促果。
每个人在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或因成绩差对展现自己缺乏自信,或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等等。为此,我利用多媒体的方便,把每周五的语文课作为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台。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励学生,我收集的作品除完整篇目外,个别优美句子也可上榜,分别评出最佳语句、完美作文、极品文章等几个奖项。课堂上同学们跟随主持人边欣赏边评析,自由发表意见,让原句原文更完美。对于荣获极品文章的学生,推荐杂志发表,并将该文章评为本周擂主,鼓励其他学生参与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和培养,现在多数学生对写作有较高的兴趣,有的学生在寒暑假还自己创作诗集小说等。
总之,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就要注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本质,师生互相促进。写作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情感的流露和才智的绽放。只有直面学生,活用教材,善待生活,才能洗尽浮华,回归本真,让作文教学走上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炳婷,高效课堂22条,
[2]龚春燕,龚春燕与创新学习,2007.(3).
[3]董进宇,培养真正的人,2005.(5).
[4]顾振彪,21世纪初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一人教版课标《语文》(7-9年级)介绍[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7-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