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5期 ID: 151347

[ 宋志贺 文选 ]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四步法

◇ 宋志贺

  内容摘要:阅读,特别是经典名著的阅读,对于人类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可以超越国界,也可以穿梭时光,在每个人的心底沉淀,与作者引起精神上的共鸣。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方法将对他们走向社会成就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引导高中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用最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去完成阅读任务,是我们语文教育者即将面临的重大难题。
  关键词:名著 方法 阅读 四步
  
  所谓四步阅读法,就是通过四个阶段不同层次的阅读,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并且能够通过这一方法去指导自己其他形式的阅读,特别是对于经典名著更为行之有效。现将具体方法阐述如下:
  
  第一步泛读法
  
  泛读,就是一般地、初浅地读,目的是让学生在泛读中掌握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比如作者的生活朝代、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写作背景等。这种阅读,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上,远未达到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探讨,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细致揣摩的程度。如读《红楼梦》,学生会告诉你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王熙凤性格泼辣、能说会道、富有心计,贾宝玉疯疯癫癫、无所事事。这些评论不能说不对,问题是过于肤浅、过于表面,缺乏独立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生要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较高的分析能力,就需要教师作进一步指导,引领他们迈向更高的台阶。
  
  第二步精读法
  
  精读,不同于泛读,所谓“精”,必须注重读地要细致、有品位,不流于俗套。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随便说说,或者一篇小说读上一年半载就叫做精读。在你了解了书的背景和故事主线之后,要在具体的细节上下功夫。比如说:《老人与海》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是什么?相信在很多老师的引领下,或者学生自己的判断下都会得出:老人桑提亚哥在与鲸鱼搏斗时表现出了不肯服输,刚毅而坚强的“硬汉”精神,尤其是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更是给人以震慑。但是,当你结合时代和背景,仔细地去探讨本书的主题意义时,就会发现还不仅如此,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老人与海》的意义所在。例如:大海的象征义、鲨鱼的象征意义、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以及最后一幕出现的一对情侣对大马林鱼骨骼的评论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以新的启示。
  
  第三步巧读法
  
  所谓“巧读”主要是放在“巧”上下功夫。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对于很多同学初次拿到厚厚的一本书,往往会望而却步,甚至有的同学开始还有兴趣或者想去尝试,但是由于阅读量太大,再加上老师强硬的逼迫,会给我很多同学的心中留下“怯读”的阴影。所以,我在高一的时候,布置读《三国》并不是一下子从每个章节入手,而是主要先给他们介绍书中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例如刘备的、关羽的重情义,张飞的粗犷而霸气,曹操的狡诈和多变。一开始慢慢引导,学生自然便会引起兴趣,然后使他们迫不及待的自己去找寻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另外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学习成语的方式来学习三国,我把它称之为“成语话三国”。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中的很多成语引发一个有一个故事,从而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那么对于三国一书的主要情节也就记得八九不离十。通过我的搜索和统计,三国一书中可以找到的成语一共是八十二个,几乎每个主要的故事都可以用成语去概括。你比如说:三顾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望梅止渴、三气周瑜、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等,在教学生记住成语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四步问读法
  
  鲁迅读书爱向自己提问题。他拿到一本书后,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问自己:书上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针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鲁迅认为,带着问题去全面细读全书,边读边问,边问边读,逐渐深入,书就会读得灵活自如,印象深刻。问读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把书读得越读越死,而是要力求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读书境界。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四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