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关键词:叙事结构 人物形象 心理刻画 情节叙述 语言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长篇小说,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凝练而又朴实无华,处处透着灵气,富有浓厚的哲理色彩。而依据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一样精彩。1990年,电视剧《围城》上映。该片由黄蜀芹导演,陈道明、英达、吕丽萍、葛优等人主演,并于1991年荣获“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
多数电视剧没有原著精妙,究其原因,倒不是改编者不懂原文,而是实在难以用影像来传达原文的奥妙。但是,电视剧《围城》导演手法娴熟流畅,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而且忠实于原作的精神风貌,将小说的深厚内涵充分展示出来,受到学术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就连钱钟书先生也对这部剧作比较肯定。电视剧《围城》主要有两点令人称道:
一 叙事结构
在情节上,小说《围城》采用类似于欧洲“流浪汉体”的小说写法,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随着主人公方鸿渐欧洲——上海——乡
里——上
海——内地——香港——上海的足迹,在不断变换的空间中将抗战时期各阶层的社会生活串连在一起刻画了从底层市民到知识分子的千姿百态,描写了大从乡村僻野到繁荣都市的世态人情。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照杨绛的话说,是个“被动性主角”。在小说中,他本身没有什么大动作,但他走到哪里就带出一大批人来,作者以这些人物与方鸿渐的矛盾冲突造就方鸿渐其人,同时也通过方鸿渐的视角,去暴露这些人物的众生相。
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也同样采用了方鸿渐的经历线连接起来的板块结构,在十集篇幅中,分为7个板块:
第一部分:方鸿渐在轮船上和初回国的经历,占用四集的篇幅(第1、2、3、4集)。在这一部分,方鸿渐先受鲍小姐的诱惑和欺骗,与其相好,后来鲍小姐下船随未婚夫去了。方鸿渐又与苏文纨关系日渐亲密。归国后,方鸿渐遇到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倾心,与其恋爱;另一边,苏文纨在方鸿渐和赵辛楣之间游移。最终,苏文纨选择了诗人曹元朗,也搅了方鸿渐和表妹的感情。
第二部分:方鸿渐去三间大学的路上的经历,占用了两集的篇幅(第5、6集)。在坎坷的旅途中,方鸿渐和赵辛楣再加上新出场的孙柔嘉、李梅亭、顾尔谦,每个人的性格被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也为他们后来的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经历,占用了两集半的篇幅(第7、8集,第9集前半部分)。在这一部分,勾心斗角的人物连番登场,涉及到的人物有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刘东方、韩学愈。爱情纠葛也在继续发展:范小姐追求赵辛楣,赵辛楣却心系汪太太;陆子谦倾慕孙柔嘉,孙柔嘉又钟情方鸿渐。最终,赵辛楣离开三闾大学,方鸿渐和孙柔嘉也双双离去。
第四部分:方鸿渐离开三间大学之后的经历,占用了一集半的篇幅(第9集后半部分,第10集)。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方鸿渐充满火药味的婚后生活。
电视剧采取这样的叙述结构,与小说的写法相吻合,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小说中的故事梗概和发展脉络。
二 人物形象
电视剧《围城》的演员阵容实力强大,演技精良,演员与角色,除了形似更神似,是书写活了人,也是人演活了书。这里就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谈一谈。
方鸿渐无疑是《围城》中的男一号。他是特定时代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畸形儿”,出身封建绅士家庭,又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他虚浮、懦弱、优柔寡断、得过且过,但又不乏小聪明:买假文凭,对方报价五百美元,而他只用了三十美元;相亲后帮助朋友赵辛楣摆脱范小姐,又让人看不出破绽。相比老奸巨滑的高松年、厚颜无耻的韩学愈、痞气十足的李梅亭和奴颜婢膝的顾尔谦等丑类,方鸿渐还是有一些羞耻心和正义感。因此,正直、有廉耻是方鸿渐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有些清高且不善变通,因此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总之,方鸿渐虽有小聪明,却不圆滑;虽无用,却还算可爱。陈道明用了“一惊一乍”表演法,他总是神情落寞地游离于周边环境,每被旁人问到,都是先吃一惊,才回过神来。这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也深化了人物性格。陈道明表演功力深厚、自然,留有余地而让人回味,将小说中人物和电视剧人物融为一体,将方鸿渐的心理和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那种酸腐气表现得惟妙惟肖,将方鸿渐的无能和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口尖声尖气的“上海普通话”,这种口音使方鸿渐耍贫嘴的时候如虎添翼,酸腐小知识分子的风采彰显得无可挑剔。
《围城》中另一个颇具个性的人物是李梅亭。他带着一箱子药准备到内地去卖大价钱,却不肯给同行的孙小姐几颗仁丹治病;途中经费不够了,李梅亭假装钱财充公却私攒买烟买山薯,还躲在墙角吃独食;他偷听苏州小寡妇的墙根,被仆人阿福骂了猪猡,先挺身还嘴,后闭门不出,摆明了有色心无色胆;他隔窗搭讪妓女王美玉,差点为大伙解决交通问题,得意地宣称: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人们评论李梅亭时,归纳他自私自利、虚伪狡诈、庸俗势利、不学无术、虚荣猥亵、言行不一,十足一个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葛优饰演的李梅亭也故意用了“沪普”,但不及陈道明不着痕迹,京片子不时地就溜达出来。好在葛优形象独家、演技过硬,把李梅亭演成了经典丑角。他卫生球儿式的小白眼儿,将李梅亭的丑态揭示得淋漓尽致。
总体来说,电视剧《围城》还是十分尊重原著的,情节、人物、主体风格没有太大出入。但是,电视剧与小说相比,也有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小说原著以心理描写见长,尤其是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理描写,可谓活灵活现。电视剧中虽然也有一定的人物独白,但是无法全部表达原著的意蕴。没读过原著的人可能无法透彻地理解《围城》的深层内涵,包括一些细节都不好解释。例如方鸿渐买了张假文凭回国,本是要给父亲和丈人一个交代,无心外传,却看到丈人为他刊登的一则“荣耀”新闻,满心羞愤,恨执笔人满腔吹捧的词调,又恐苏小姐知道后看轻他。而这一切,在电视剧中是很难表现出来的。观众也许明白方鸿渐的情绪,但绝不可能理解得那么深刻。
其次,电视剧中由于省略了
不少描写,因此有些情节比较仓促,不如小说处理得当。举例来说,方鸿渐被唐晓芙抛弃之后,心情极为郁闷,而且他不愿意向别人诉苦。书中这样描写:“鸿渐只希望能在心里的黑暗里隐蔽着,仿佛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电视剧中则直接表现了后面的情节——方鸿渐请赵辛楣、董斜川两位朋友喝咖啡。赵辛楣提起唐小姐来跟方鸿渐开玩笑,方鸿渐一气之下就走了,没有心理描写做铺垫,这段情节显得十分突兀,有些莫名其妙。又如方鸿渐受邀与赵辛媚等一行人吃饭,中间有不少方鸿渐、诸慎明、董斜川等人的生平介绍和心理活动,电视剧因为其表现手法不能完全展示,使得观众看起来少了好些乐趣。类似这种例子在电视剧中并不少见。
再次,原著的语言特色在电视剧中难以全部展现。原著里面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部分很多都被略过,像是第一次提到高松年的时候那一段“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的妙语,还有董斜川的点评古来诗人的奇论“唐以后的大诗人可以把地理名字来概括,叫‘陵谷山原’。三陵:杜少陵,王广陵——知道这个人么?——梅宛陵;二谷:李昌谷,黄山谷;四山: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元遗山;可是只有一原,陈散原。”等等。这可能也是电视剧篇幅所限制,这是十分遗憾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围城》改编成电视剧,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原著,人物的演绎也相当到位,虽然在电视剧中仍有瑕疵,但都是细节的难以表现,纵然一定程度上影响整部电视剧的水平,却也无伤大雅。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尊重原著是《围城》编导最明智的抉择。一般而言,编导不管是出于证明自己还是艺术需要,总是要动原著的。导演兼编剧黄蜀芹和另两位编剧先也想大刀阔斧来着,改着改着发现此路不通,又回到了死心塌地的萧规曹随,不再添砖加瓦,不再乱说乱动,把太枝蔓的东西删掉,把散乱的同类项合并,把不清晰的地方补足,就得到了一个好本子。有了导演对《围城》精神底蕴的准确把握,再加上众多演技派明星对人物的完美诠释,把钱钟书先生字里行间的幽默、机灵完全转化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此外,电视剧《围城》使用了适量的画外音,将方鸿渐的内心世界告白给观众,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既有重读原著的回味,又有读书时体会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