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词语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一个词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复杂的形象;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文眼,抓好了它,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关键词:词语教学 还原 融入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初读课文后,反馈检查,把这些新词都呈现出来,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第一组读一读,第二组读一读,然后全班读一读,完了,难懂的查查字典说说它的意思。这样的词语学习学生在一个被动、消极的接受过程中学完了词语,词语的形象、情味没有变成鲜活的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因此,我认为词语教学最有效地方法一是还原,一是融入。
“还原”就是回过去,从语言回到生活,从语言回到生命。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关注其中的一个词语——饱经风霜。其一,这是一个成语,要理解它不能望文生义。其二,这个词语很好地刻画了车夫的外貌特征。理解了这个词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车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进而理解鲁迅先生的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博大情怀。在教学这个词语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还原。
第一步,老师问:“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在生活当中,有没有见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如果有,请举手示意一下。”
第二步,老师说:“现在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不使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但是要把这个词的意思说出来。”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了。他们有的说“我看到那个车夫额头上面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嘴唇干裂干裂的,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我看到那个车夫脸蜡黄蜡黄的,他实际上才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就像五十好几了。”有的说“他的头发像一堆稻草,脸精瘦精瘦的,就剩一张皮了,明显营养不良。”一个个不说“饱经风霜”,一个个说的又是“饱经风霜”。
第三步,老师又问:“同学们,那你能不能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点别的什么来?”一个说:“我知道那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没日没夜地拉车,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要拼命干活。”一个说“他家里一定很穷,估计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第四步,老师接着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他居然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的碎片刺破了,躺在地上痛苦的呻吟。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就这样,通过对“饱经风霜”一次的体验、猜测、想象,将词语的形象、意蕴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还原,学生把词语演绎得酣畅淋漓,在今后的正确有效地使用中也一定能灵活自如。在这样一次语言情境的“还原”中,你的“还原”越真切,越细致、越生动、越深入,对语言的学习就越能进入积极、高效的状态。
“融入”也就是透过词语的品读,让学生进入文本,融入文本,活在文本中。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的16课《护士长日记》,引导学生品味“硬赶”一词,把自己放进文本中,体会文中表达的情味。
师:这则日记里包含着深深地母女情,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妈妈对我的爱?哪些地方又体现了我对妈妈的爱?
生:我担心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妈妈,早几天就把她“赶”到姐姐家去了。
生:老师,为什么这个“赶”要加上双引号?
师:好,别急,谁能用“赶”“赶开”“赶走”说一句话?
生:我在草地上,看见一条蛇,我用棍子把它赶开。
生:妈妈带我去玩,遇见一条大狗,妈妈担心我害怕,忙把它赶走了。
师: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大家说的“赶”与课文中的“赶”有什么不同?
生:课文中的硬“赶”不是害怕妈妈讨厌妈妈,也不是不喜欢妈妈,和我们说的不一样。
生:这个“硬”字还能看出妈妈也很关心我,不愿意离开我,是我硬把她赶走的。
就这样,伴随着这样一次生活与生命的还原过程,学生融入了文本,进入了文本情景。语言的学习自然是伴随着情感、生命参与的高效学习过程。
有效的词语教学方法很多,但“还原”、“融入”教学之法是词语教学之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