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5期 ID: 151415

[ 胡桢梅 文选 ]   

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与批判性语篇阅读探析

◇ 胡桢梅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语言一直被视作是用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简单、透明的工具,然而在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中,语言同政治、社会规范、文化价值及信仰有着复杂的建构性联系。本文从批判话语分析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出发,举例说明了及物性、隐喻、预设等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中的语言形式在批判性语篇阅读中的作用。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 语篇 批判性 阅读
  
  批判话语分析(CDA)又称批判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方法,为英国语言学家Fowler于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批判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批判”一词在批判话语分析中并没有褒贬之分。Fowler(1991:5)指出批判话语分析是运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学来调查符号、意义和控制话语符号结构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之间关系的探索。近二十多年来,批判语言学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力图揭示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意义,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 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
  
  Harris在1952年发表的“话语分析”一文中首次使用话语分析这一术语,从此语言研究的范围从句子扩展到语言分析的最大单位——话语,但是由于话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它的定义说法不一,有的人把话语看成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语言使用形式,也有的人将话语视为一种交际事件或一种言语交际活动。Pike(1954)指出话语是社会文化语境下互相过程的产物。Van Di-jk(1997)却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话语视为一种语言使用形式,他指出话语包括三个方面:语言使用、思想传递和社会情景中的交际。对话语分析观持不同的观点也产生了不同的分析途径,在这些研究中,话语或被视为认知事物,或被视为社会事物。当话语被视为社会事物时,研究方向有两个:批判性语篇和非批判性语篇。
  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及其语言的社会作用,西方语言学、心理学领域内的一些学者开始进行批判话语分析,并创造了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式。批判话语分析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这一较高的层次来寻找解释话语的原因,批评话语分析不仅仅关注话语对其直接语境产生的结果,而且更致力于研究话语如何参与社会制度宏观结构的再生产。
  
  二 批判话语分析与批判性语篇阅读
  
  语篇阅读就是理解语篇的意义,而语篇的意义是一组观念和观点的集合。批判话语分析理论要求读者以批评的眼光进行诊断性阅读,揭示语篇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为了探求语篇与其形成过程、语言形式与社会符号之间的辨证关系,展现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在语篇阅读中需要对语言形式做出有效的描述,即文本分析。Fairclough提出了文本分析的三向维度,即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他认为:语篇是话语实践的产物,包括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而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据此,Fairclough提出了批判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话语实践过程的关系;解释话语实践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下文举例说明了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中的这些语言形式分析方法在语篇阅读中的具体运用。
  
  1. 及物性
  传统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在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中,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和所见所闻描述成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现实世界中的同一过程在语言上可以用及物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或者用同一过程,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
  1975年6月2日英国《卫报》和《泰晤士报》分别报道了一篇独立前的津巴布韦一次国内骚乱的事件,各自的标题如下:
  POLICE SHOT 11 DEAD INSALISBURYRIOT(《卫报》)
  RIOTING BLACK SHOTDEAD BY POLICE(《泰晤士报》)
  卫报在标题中选用了主动语态,将施事者(Police)放在句首,造成突显,使读者容易把开枪射杀这一行为和后果的责任归因于句首成分——Police,似乎强调警察应该为开枪承担责任。相反,《泰晤士报》把受事者(Rioting black)放在句子的突显位置,把施事者(Police)放在句子次要的位置上,似乎在引导读者把注意力从开枪的警察转向受害者,相信警察只是事件的回应者而不是挑起者。这两种不同的报道口径是因为这两家报纸的政治立场不同:《卫报》是左派,而《泰晤士报》是右派。
  
  2. 隐喻
  
  朱学勤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为市场机制辩护时,似应分析什么是市场机制能够负责的,什么是它不能负责的。当他们正义愤填膺地批判中国市场经济造成多少人间不公,并由此还迁怒于跨国资本入侵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时,他们忘了这里的市场经济并不是那里的市场经济,它还更多地受权力机制牵制,经济是“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
  作者在此使用了两个隐喻:“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脚”。先借用了亚当·斯密对市场的著名比喻“看不见的手”,再创造出“看得见的脚”一词来隐喻权力,然后将两个隐喻并置,作者利用这一特殊的修辞方法来表达他对当下中国问题的基本诊断:中国的现实问题应归咎于权力而不是市场,这一表述使文字平添了一些煽动力。
  
  3. 预设
  在意识话语中,预设被定义为受话人在发话人的劝诱下不得不认同的信息:文本的生产者巧妙地把预设当作自明的东西隐藏在他们的陈述或主张背后,劝诱的预设往往非常微妙地使受话人把某一命题作为真实的内容接受下来,而实际上它根本不是真实的。通过文本分析可以探究到这些隐在的预设的踪迹。通过对语篇进行批判性审查,可以使这些深藏在文本中的各种预设突显出来。
  1997年12月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一则英国白人读者的来信,那则新闻讲述了一位英国穆斯林妇女乘车时司机要求她脱下面罩以便使司机确认她和乘车证的照片是一个人。穆斯林妇女拒绝了,于是司机把她赶下了车。白人读者的信中写到:If im-migrant swill not adapt to ourways in public life--as Christ-mas readily d0 in Muslin coun-tries-the future looks grim.   这句话的预设是:正如基督徒在穆斯林国家所乐意做的那样。一位白人司机让穆斯林妇女当众取下面罩是对穆斯林文化的轻蔑,但这个预设却劝诱人们相信生活在英国的穆斯林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阅读中如果稍不留神,就会被这种虚假的预设所蒙蔽,理所当然地全盘接受而不提出任何质疑。
  
  4. 能指和所指中蕴含的政治态度
  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同样的所指(signified)可以与“能指链条”(signifying chain)不同有时甚至是对立的能指(signifier)相结合。例如,在当今世界中,一群人可以在英语世界中被称为“恐怖分子”,而同时在阿拉伯世界中被视为“自由战士”。
  类似的多种符号指向在很多文本中都能找到,需要人们进行批判性的挖掘。实际上,人们始终是通过语言来看到和经历事件并谈论它的内容和含义,始终是在通过能指来看到和谈论所指。
  在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对权利的操纵和对社会的控制更多的是通过对话语的操纵更间接地、更隐晦地劝诱和影响人们的态度、价值观、信念等并最终使其自然化。“批判”意味着揭示隐在与话语中的诸种预设,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介入。所以,语言真正的生命不在于语言体系本身,要深刻认识社会现象,必须挖掘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Wodak R.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M].In T Van Dijk(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Sage.1 997:268-280.
  [2]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3]Johnston,B.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Blackwell,2002.
  [4]Xin Bin,Critical Linguist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H],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Press,2005.
  [5]丁建新,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1).
  [6]叶起昌,批判话语分析中的阅读理论[J].福建外语,2002(4):29.

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与批判性语篇阅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