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87

[ 解泽国 文选 ]   

品出“三味书屋”中的童趣来

◇ 解泽国

  摘 要:三味书屋真可谓“书中有三味,屋里满童趣”,与“百草园”部分表现的主旨大致相同,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的游戏和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加以丰富的想象,合成了一篇轻松、活泼、充满烂漫童趣的散文。文本中富有童话色彩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更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也从一个侧面体会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大可鉴赏,大可玩味。
  关键词:三味书屋 品味 童趣
  
  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充满抒情性意味的回忆录和带有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地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一直以来,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教学,基本上是详说“百草园”,略说“三味书屋”——把“三味书屋”理解为对“百草园”部分的反衬,与“百草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借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表达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笔者仔细研读揣摩,渐渐觉得有些疑问,“百草园”部分的确写得非常精彩,写出了童心、童真、童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因此就断定“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不值一提,不值一讲,恐怕失之偏颇。鲁迅先生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三味书屋”,竟只是为了反衬“百草园”?后来又进一步质疑道:三味书屋真的很无味吗?笔者认为,三味书屋不但不无味,而且其屋其人其事还颇有趣味,仔细玩味,完全可以品出“三味书屋”中蕴含着的童心、童真、童趣。
  “三味书屋”部分一开篇,我们就看到了这么一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是一段充满童趣的文字,一个“不知道”、三个“也许”、一个“无从知道”,揣测家长送自己进书塾的原因,用的完全是儿童的口吻,反映的也完全是儿童的心理,把他那急得满脸通红、扭扭捏捏、一百个不情愿的小模样,表现得格外传神。而两个“Ade”,更值得玩味。注释对“Ade”的解释是:德语“再见”的意思。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目前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在那个年代童年鲁迅的生活圈子里有懂德语的人,童年鲁迅怎么会说德语的呢?其实,幼儿掌握的词汇常常落后于思维的发展,我们常常看到幼儿沉浸于游戏情境时会讲出一些只有他自己才懂的话或音节。童年鲁迅沉浸于与百草园被迫分别的情境,难过地喃喃自语,发出了近似德语“Ade”的音节,更活画出一个被迫离开童话乐园的儿童与自己的亲密朋友依依惜别时的童真之态!
  随着那扇“黑油的竹门”吱的一声打开,童年鲁迅看到了三味书屋内的陈设:“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关于“三味”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其共同点,即说读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而有益。犹太人在小孩出生之初,有一个仪式,母亲将粘了蜂蜜的书给他舔,形象地告诉他书是很有滋味的好东西;三味书屋的主人不是用“经世治国”等艰深的大道理来教育蒙童好好读书,而是用形象直观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儿童读书的好处,二者真是异曲同工。中堂画的主体是儿童喜爱的梅花鹿,它具有美丽的外形和温顺的性格,充满童趣;伏着的姿势又满含着平和安闲,对带着不安情绪来到“全城最严厉的书塾”的童年鲁迅的安慰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认为,儿童“用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清明,充满温馨”[1]。与成人相比,儿童视角中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诗意、美和快乐。“松鹿图”既是美好的图画,也是一种无字的劝勉,“味”在画外,难怪鲁迅先生在许多年之后对这幅画的印象仍然这么深刻。
  寿先生“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启蒙老师简直就是一个童话故事中的造型,神秘而有趣。学生行礼时,寿先生一点都不摆老师的架子,一点都不装长者的威严,而是“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更像一个童话故事中慈祥的老爷爷。对于学生问“‘怪哉’这虫”之类的问题,比之一见学生看“不该看的闲书”、问“不该问的问题”就断然阻止、厉声呵斥的老师,寿先生“不高兴、有怒色”说“不知道”的态度应该算是比较委婉宽容的了。至于学生到书屋后面玩耍,只要人数不“太多”,时间不“太久”,寿先生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而对于课堂上“做游戏”、“描绣像”,寿先生难道完全不知道孩子们的把戏吗?书塾里必备的戒尺,寿先生“不常用”;“罚跪的规则”,寿先生也“不常用”, 让人明显地感受到他对于儿童心理及行为的理解和他可贵的童心。当然,最直接最充分地让我们领略寿先生之童趣的莫过于他读书的样子了。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先生用童话般的笔调写寿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感情之投入,神情之专注,态度之认真,深深地吸引着儿童们,感染着儿童们,于是“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专注地欣赏老师的表演。朗读作为一种传统而高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寿先生深得个中三味,并身体力行,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诵读课文,给学生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2]这只是一个细节,读来却甚是有味,如果我们按照寿先生的读法,和学生一起读一读,特别把波浪线所表示的先生读文时的颤音和延长音读出来,大概也会“拗过去,拗过去”的吧。
  童年鲁迅在得知“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时,对百草园表现出了深深的留恋,但当他进了“全城最严厉的书塾”后,发现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也不像想象中那样乏味,而是有滋有味充满童趣的。童年鲁迅在正规学习内容之外还能问“‘怪哉’这虫”之类的问题,说明他童心盎然,兴趣广泛,学得很有兴味。而“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则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书香。“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分别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和蒙学经典《幼学琼林》, 既简明高效又使学生学得有兴味。这是一幅充满童趣的读书图。至于课间嘛,你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腊梅花、桂花树、蝉蜕、苍蝇等景物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与“百草园”部分的四季相应,别有童话般的情趣,二者难分伯仲;“爬”、“折”、“寻”、“捉”、“喂”,说明活动内容之丰富;一个“静悄悄地没有声音”,活画出了孩子们神情专注、兴味盎然的活动情景,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席勒曾从美学角度指出游戏在完成圆满人性上的意义:“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3]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不同,儿童游戏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和全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孩子们或“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或“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种种表现,无不合于孩童天真、幼稚、无邪的心态,童心、童真、童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寿先生并没有刻意为学生创设富有童真、童趣、童韵的课堂氛围,但这样处理的效果却令人喜出望外。鲁迅谦虚地称自己“书没有读成”,却自豪地宣布自己“画的成绩不少”,可见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是多么的有滋有味。鲁迅先生用充满生活情趣的叙述告诉我们: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的快乐。
  文中像这样童趣盎然的语言比比皆是,比如,说到问“‘怪哉’这虫”的问题遭拒后,文章写了童年鲁迅的反应: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这段文字写他故作聪明地揣测老师拒答问题的原因,特别是“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句话,不说“年纪大的人”(寿先生一人),而说“年纪比我大的人”(不只是寿先生一人),故意让儿童用大人的口吻讲话,和“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一样,显示自己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完全符合儿童的感知与心理特征,活脱脱地写出了貌似老成实为天真的儿童心理。鲁迅在回忆这一切的时候,是露着几分满含童真的微笑的吧。
  综上所述,三味书屋真可谓“书中有三味,屋里满童趣”,与“百草园”部分表现的主旨大致相同,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的游戏和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加以丰富的想象,合成了一篇轻松、活泼、充满烂漫童趣的散文。童趣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特质,文本中富有童话色彩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更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大可鉴赏,大可玩味。
  
  注释:
  [1]曹文轩:《面对微妙》,泰安: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
  [2]贾植芳:《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解泽国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机电分院 212003)

品出“三味书屋”中的童趣来
目录

  •  / 肖阳 赵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