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64

[ 曹瑞 文选 ]   

都市心灵的放纵与回归

◇ 曹瑞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家施蛰存的精神分析小说《梅雨之夕》,叙述了一名男子在压抑的都市生活和伦理道德控制下的一次心灵的放纵与回归,构筑了一个精神流动的纯美世界。本文着意分析《梅雨之夕》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特色,以期深入体味该文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精神分析 意识流 《梅雨之夕》 主题意蕴 艺术特色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文学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强力推动了作家对于人内心的探索力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施蛰存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出神入化地应用了精神分析学说,构筑了一个精神流动的纯美世界。作者无愧于“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者”。
  《梅雨之夕》描写了一名多情的男子在雨天傍晚,邂逅一位美丽女子的心路历程。公司:单调生活(渴望艳遇)——邂逅少女(出轨导火线)——重温初恋(期待发展)——雨停了,伞下情缘结束(初恋梦醒)——人力车上,怅然若失;回家,心灵回归(回归压抑乏味的现实)。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空虚压抑的一次短暂释放,是“一次心灵的放纵与回归”。主人公选择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都市的雨天。但是,在伦理道德的压制下,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放纵,而且马上回归。
  就艺术上讲,首先,作者凭借地道的心理分析法和娴熟的文学表现技巧,以慢镜头拉长式的叙述,将人物心灵辗转的每个细节巧妙捕捉、层层剖析,揭示了人物最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
  施蛰存的小说明显地受到弗氏学说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等。和《梅雨之夕》有较明显关系的是精神层次理论(有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性本能论(里必多libido)。因此,这篇小说是一篇地道的心理分析小说。它可以不管外部时间的变化,而是以心理时间的活动作为尺度;它可以准确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每个细节;它可以带着我们进入人物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
  《梅雨之夕》着意挖掘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与女子恋恋不舍地分开后回家,由意识告诉“我”,房内的答话人是妻子。但藏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却仍存非份之想,使“我”错把妻子的答应听成女子的声音。《梅雨之夕》注重揭示主人公性格中“本我”与“自我”的冲突。一方面,“本我”想尽情享受在雨中的浪漫,另一方面“自我”又不断被冒出来的妻子的幻觉拉到现实中。它如实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矛盾。《梅雨之夕》又隐形地运用了弗洛伊德性本能论。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她屡次旋转身去,侧立着,避免这轻薄的雨侵袭她的前胸。就弗氏理论而言,这种描写是主人公的一次“里比多”的释放。
  其次,《梅雨之夕》充分运用意识流写法,将错觉、幻觉巧妙地穿插以推动心理联想的递进,并进而代替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如有论者指出施蛰存写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气氛,或是一个人格”。从有意识接近少女,到用雨伞为她遮雨,送她回家,途中怕被熟人看见,甚至是由于自责仿佛看见妻子嫉妒的眼光,最后为雨停而感到惋惜,回到家向妻子隐瞒了这次偶遇。它既恰如其分地描写潜意识对人的支配,写得舒缓,如诗如画,又让错觉和幻觉在文中起到非凡作用。“此时,平面化的视觉阅读造成的却是立体化的多重效果。”比如,“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就奠定了文章的舒缓基调,作者写到雨中漫步,写到雨势的变化,写到在马路旁的踟蹰不定,整个情绪就像一条小溪在缓缓地流动。如果我们去掉把柜台女店员错看成妻子、把雨中少女当作初恋女友的部分,或许这篇文章就成了主人公送少女回家的一马平川式的描写了,而不会写得这么跌宕起伏。
  再次,施蛰存巧妙利用“雨”等意象来迎合主人公心理流动的过程,显示出作者不凡的艺术“造境”能力。就拿雨的意象为例:
  
  上表可见,雨势是一种有意味的安排,或者干脆说,雨就是作者刻画主人公“里比多”的物化形式。此安排使作品呈现出外在景物与人物内在世界合二为一的景致。
  最后,文章古今结合,诗情画意,充满传统东方文化的神韵。整个作品仿佛又在上演一幕白蛇和许仙的雨中共伞记,仿佛又是一副《夜雨宫诣美人图》。诗意化描写使得作品饱含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令人口齿留香,品味悠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梅雨之夕》,让人看了之后总感觉这个故事似乎就发生在今天的上海的某个角落,主人公的所感所想就是当下一些爱感怀伤时、温雅且生活压力极大的城市白领的所感所想。施蛰存对现代都市人情绪的深刻剖析和认识,如此逼真的描写使得作品具备了强大生命力,其心理分析小说的力度和深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苏雪林.心理小说家施蛰存[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2]蓝棣之.正统的与异端的——论“现代派”诗的渊源、特征及评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3]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曹瑞 银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750021)

都市心灵的放纵与回归
目录

  •  / 肖阳 赵韡